《論衡》 聖人也是人——《論衡》第二(2 / 2)

接下來,王充還反駁了聖人天生聰慧,不需要學習就可以獲得知識的觀點。在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看來,聖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不學自知,不問自曉,故稱聖則神矣。”(見《論衡·實知》)也就是說,這些人認為聖人可以知悉往古來今,可是卻並需要學習,而是生而知之的。這種觀點無疑也是違背人類的認識規律的。對此,王充同樣進行了批駁。他一針見血地說:“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以聖人學,知其非神。”(見《論衡·實知》)他的意思是說,所謂的“聖”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達到的,既然聖人要學習才能做成,那麼聖人就不是什麼神。不僅如此,王充還認為,無論是聖人還是凡人,學習時都需要借助於自己的感官:“聖人不能知性,須耳目以定情實。”(見《論衡·實知》)從這個角度講,聖人也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知識的:“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見《論衡·實知》)聖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凡人無法取得的知識成就,原因就在於他們勤學好問。通過這些論證,再加上列舉的其他一些證據,王充充分地證明了“聖人不能先知”的結論。

除了上麵兩個方麵的觀點之外,盲目崇拜和神話聖人的人還喜歡說聖人之道是至善至美的,聖人說出來的話都是至理名言,都是真理一樣的話語,需要嚴加遵守。然而,毫無疑問的是,聖人也有說錯話做錯事情的時候。即便是孔子這樣的儒家至聖,也是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才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說明,在七十歲之前,孔子還是偶爾會犯錯誤的。既然如此,怎麼能夠說孔子等聖賢就是真理和美的化身?他們說的話,雖然很大部分是至理名言,可是也會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地方。正是由於看到這些事實的存在,所以王充才大力地批駁盲目崇拜和神話聖人之流的如上觀點。王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這一次,他把儒家經典《論語》作為了攻擊的靶子。在王充眼中,這本據說充滿了真理和智慧的儒家經書,實際是充滿了無數的自相矛盾:“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見《論衡·問孔》)也就是說,孔子在《論語》之中,經常出現上下文之間互相矛盾和前後違背的情況。這樣的話,怎麼能說儒家的經典著作是真理之書?不僅如此,王充通過曆史的考察,還發現孔子其實是個“貪官好仕”和“言無定趨”的人。因而,這位聖人也不是什麼美德的化身。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王充大膽地提出了如下的建議:“苟有不曉解之問,追難孔子,何傷於義?誠有傳聖人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見《論衡·問孔》)在那樣一個思想傾向於盲目崇拜聖賢的時代,說出這樣的話,無疑是有著巨大的氣魄和膽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