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天”究竟是個啥玩意?——《論衡》第一
[HTH] “天地,含氣之自然也。”
“天道當然,人事不能卻也。” [HT]
在品味《春秋繁露》的時候,我們說到了老百姓心目之中的“老天爺”,也知道這種把“天”看成是一個全知全能、法力無邊和控製人世萬物的神的觀念實際是來自於董仲舒。正是在董仲舒那裏,本來是自然現象的“天”才變成了一個超乎自然之上的神。不僅如此,董仲舒還把這個惹不起的“老天爺”用在了政治上,希望他能夠製約君主的言行。然而,這隻是作為思想家的董仲舒的一廂情願。他或許沒有想到,他關於“天”的學說以及著名的“天譴論”後來竟然發展成了一種欺世盜名的學問,這就是所謂的漢代流行甚廣的“讖緯神學”。
我們知道,董仲舒之所以把作為自然現象的“天”解釋成全知全能的神,其目的是為了製約君主,以實現良好的政治,他並不是想弄出一個什麼神來供世人頂禮膜拜。可是,有意栽花花不放,無心插柳柳成蔭。董仲舒的上述做法,在實際上卻造成了一種關於“天”的神學以及人民對“天”的信仰和崇拜。這種神學發展到極端,就出現了所謂的“讖緯神學”。什麼是“讖緯神學”?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關於“天”的學說來解釋各種一時無法弄清楚的自然以及社會現象。舉個例子來說,某個人做了皇帝,那麼後人在記述這個人的出生情況時,就一定會寫上一些看似吉瑞的現象,比如夢見龍等。可是,我們憑常識都知道,這樣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然而,在漢朝時,類似這樣的學說可以說遍地都是。就是在這種迷信思想泛濫的時候,有一位特立獨行的思想家出現了,他力陳“讖緯神學”的荒謬之處,猛烈地抨擊了社會中的神秘和迷信思潮,這位思想家就是東漢時期的王充。
正是為了批判“讖緯神學”荒謬的思想學說,王充寫作了哲學經典《論衡》。在神秘和迷信思想泛濫的東漢時期,這本書的問世,可以說是一個異數。當時的人們,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迷醉於用“讖緯神學”來解釋各種社會和自然現象。隻要一遇到弄不清楚的現象,他們的思維很自然地就會這樣想:“是不是老天爺在降下什麼災禍來懲罰統治者,或者降下什麼吉兆來獎賞統治者?”除此之外,他們還相信,那些聖人和統治者都是受到“老天爺”特殊照顧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是“老天爺”授予的。這樣的一些思想,其實就是受董仲舒“天人感應”和“天譴論”的影響而產生的。既然如此,如果王充要批判“讖緯神學”,那麼他肯定就要集中批判“天人感應”和“天譴論”這兩種學說。換句話說,王充要弄明白的問題就是:“天究竟是個啥玩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王充以及他的傳世名著《論衡》是東漢時代思想界的一個異數。那麼,王充又是怎樣來批判“讖緯神學”的?下麵我們就分成幾個方麵來進行品讀。
王充對“讖緯神學”的批判,最集中關注的是這種迷信思想對“天”的神學解釋。我們已經知道,在“讖緯神學”那裏,“天”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他控製著人世間的一切。然而,在王充眼中,“天”並不是什麼神。那麼,它是什麼?用王充自己的話說就是:“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見《論衡·談天》)也就是說,王充把“天”隻看成是自然現象,跟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沒有什麼分別。既然如此,“天”也就不可能存在什麼意識和感情,也談不上什麼喜怒哀樂。不僅如此,這個沒有什麼感情和意誌的“天”也不會幹涉或者影響人世間的事物,因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夫天地,自然也,無為。”(見《論衡·譴告》)與之相對應的是,人也不能夠幹涉或者影響“天”:“天道當然,人事不能卻也。”(見《論衡·變虛》)這就是說,天道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人的活動是很難阻卻的。即使有的時候,人間的事務似乎在天象那裏得到了反映,那也隻是巧合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天人感應”。通過這樣的分析,王充就首先否定了“天”是神的荒謬學說,也否定了“天人感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