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天”究竟是個啥玩意?——《論衡》第一(2 / 2)

接下來,王充將他的批判視角轉向了“天譴論”。我們知道,要批判“讖緯神學”,就需要既批判“天人感應”,也需要批判“天譴論”。這不僅是因為在“讖緯神學”那裏,“天譴論”跟“天人感應”學說是兩大思想支柱之一。而且,還因為“天譴論”跟“天人感應”之間有著內在的思想聯係。這裏所謂的聯係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天跟人之間的各種感應,事實上是通過“天譴”下來的各種現象來表現的。由於這個原因,在批判完“天人感應”學說之後,王充就開始了對“天譴論”的批判。在他眼中,之所以會產生“天譴論”,是因為政治和社會的動亂和衰敗:“譴告之言,衰亂之語也。”(見《論衡·自然》)這種學說實際上跟“天”沒有什麼關係,隻是社會動亂時期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言論。不僅如此,“天譴論”還是統治者用來愚昧民眾的思想武器:“上天之心,在聖人之胸;及其譴告,在聖人之口。”(見《論衡·譴告》)因而,“天譴論”就成了統治者手中的招牌,因為怎麼解釋“天譴”下來的現象,完全操縱在統治者手中。

通過如上兩個方麵的批判,王充猛烈抨擊了東漢時期盛行的“讖緯神學”思想。實際上,他的這種批判,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批判君權神授的思想。在當時,流行的說法是:君主都是天子,他的王位是上天授予的,是神聖和至高無上的。而這些人經常拿出來支持如此說法的證據就是一些所謂的“祥瑞”現象,比如皇帝是龍的後代等等。針對這個觀點,王充反駁道:“人,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見《論衡·道虛》)既然君王也是自然之物,那麼所謂堯的母親遇見一條紅色的龍然後就生了堯這樣的說法就是十分荒謬的了。不僅如此,所謂的“祥瑞”之物,比如說鳳凰和麒麟,實際上也是很笨的動物,哪裏又是什麼祥瑞?正是經過這些批判和揭露,王充成功地反駁了“讖緯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