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在思想上取得了一統的地位。不過,在儒學取得正統地位的過程中,董仲舒倡導的“天人感應”和“災異”等學說也混進了正統思想的範圍之內。由於這個原因,到了東漢的時候,思想界甚至整個社會都流行著一種迷信的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讖緯學說”。什麼是“讖緯學說”?說得簡單一點,其實就是一種用神話來解釋那些一時無法說清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學說。在這種學說的影響下,當時的社會充滿了各種迷信邪說,籠罩著一股神秘的氛圍。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思想背景下,一位獨具思想特色的思想家橫空出世了。他力陳“天人感應”和“災異”學說的荒謬,在東漢一朝的整體迷信氛圍裏,特立獨行地提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卓見,這位思想家就是王充。
王充出生於公元27年,去世於公元100年,字仲任,是浙江上虞人。王充小時候,家裏經濟狀況不好,窮得連書都買不起。據說,這位後來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為了求學上進,還曾經站在書店裏看書,他的好多知識都是這樣學來的。盡管如此,天生聰慧又勤奮好學的王充最終還是成就了他學問上的偉業。試想一下,在整個東漢社會都處於儒家學說和“讖緯學說”統治的狀況下,一個人敢於出來指摘這些學說的謬誤,該有多大的膽量和氣魄!這就難怪後世的學者宋恕在《六齋卑儀》中如此地稱道他了:“曠世超奇出上虞,論衡精處古今無”。
王充對東漢時期“讖緯學說”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了“天人感應”和“災異”等學說上,這些都體現在了他的名著《論衡》一書之中。這些批判都是一針見血,一語中地的,比如在王充看來“稷母履大人跡而生”這樣的話是鬼話,因為:“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精微?”(見《論衡·奇怪篇》)又如,在《論衡·論死篇》中,他明確地指出了鬼魂的不存在,因為人們經常說到的死者現身,一定是穿著死時的衣服的,可是人既然成了鬼,那些衣服又怎麼能夠現形?再如,在《論衡·商蟲篇》中,他更是膽大地指出之所以會鬧蟲災,並不是由於天降災禍,而根本就是人們的滅蟲工作沒有做好,是人的原因。這樣的說法,雖然每每觸犯政治忌諱,然而王充卻直言不諱,真可謂是驚世駭俗了。
王充的文字,直指社會和人心的弊病,大膽又明確地說出了一些真理,因而他是中國思想家上的一位偉人。更讓人覺得敬佩的是,王充在儒家思想一統的狀況下,說出了一些不同思想,這對於端正學術思想界甚至大眾的心態都是有良好作用的。正是由於此,我們才說王充是東漢思想史上的一顆耀眼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