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任德不任刑”——《春秋繁露》第三(2 / 2)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任德不任刑”的含義,可是究竟應該怎樣“任德”?或者說,在董仲舒眼中,“德治”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麵來理解“德治”。

首先,在董仲舒看來,“德治”意味著推行教化,也就是統治者用優美的德行,比如上文說過的“五常”來教化人民。為什麼人民需要得到統治者的教化呢?這就跟董仲舒的人性論有關了。在董仲舒眼中,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孟子所謂的“人皆可以成堯舜”的情況,因為每個人的人性是有品級的。人性究竟有多少個品級呢?董仲舒認為有三個,也就是“三品”,它們分別是“聖人之性”、“鬥筲之性”和“中人之性”。具體說來,“聖人之性”肯定是最好的,它已經到達至善的境界了;“鬥筲之性”則正好與“聖人之性”相反,它幾乎不可教化;而“中人之性”則處於前兩者之間,正好是需要得到教化的人性。因此,董仲舒認為需要進行教化的就是大多數的具有“中人之性”的人。怎樣來進行教化?在《漢書·董仲舒傳》中,記錄了他說過的這樣的一句話:“立大學以教於國,立庠序以化於邑。”也就是設立各級教育機構,對“中性之人”進行德行教育,最終達到使人民“貴孝弟而好禮儀,重仁廉而輕財利”(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的目的。

實行“德治”的另外一個方麵就是施行仁政。具體說來,仁政主要包括了如下一些政策:其一,“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並兼之路。”也就是說,對田地進行實名製度,以杜絕兼並土地的現象。其二,“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也就是說,減少賦稅徭役,使得老百姓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生產。另外,還有一些政策比如“鹽鐵皆歸於民”、“除專殺之威”等等。總之,董仲舒認為,通過如此的仁政治理國家,就會使得“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以上所引皆見《漢書·食貨誌》)仁政有著如此多的好處,就難怪董仲舒會大力提倡“德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