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三綱五常”的來曆——《春秋繁露》第二
[HTH]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仁、義、禮、智、信” [HT]
估計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看到“三綱五常”這個名詞,可能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要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曆史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過程之中,“三綱五常”的知名度可以說是最高的。不管人們是反對這個名詞,還是讚同這個名詞,人們都不得不先了解它。畢竟,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倫理觀念的核心概念,“三綱五常”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有的影響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在一些中國人的思想中殘存著。那麼,這個名詞是從哪裏來的?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又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響?
讓我們先來大致了解一下這個名詞的意思。其實說來大家也不會陌生,所謂的“三綱五常”實際上指的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和“仁、義、禮、智、信”五常。雖然我們知道了“三綱五常”就是指代的如上內容,可是大家真的就了解這些內容的意思嗎?比如,什麼叫做君為臣綱?尤其是“綱”字應該怎麼解釋?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同樣需要回到董仲舒那裏去。因為,按照中國思想史的說法,正是在這位西漢經學家那裏,儒家學說之中才開始有了“三綱五常”的講法。也正是在這位思想家的倡導之下,“三綱五常”的觀念才開始走進中國人的內心世界,並逐漸成為主導古代中國人處理社會倫理關係的基本準則。下麵我們就先來解釋“三綱”的由來及其含義和影響。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的幾位聖人孔子、孟子以及荀子那裏,人類社會有著五種最為基本的倫理關係,這五種倫理關係就是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和朋友關係。在儒家學說之中,這五種基本社會倫理關係被稱為“五倫”。按照儒家先師們的說法,一個人隻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就一定會有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係,人實際就是處身於這五種關係構成的一個倫理關係網中。既然如此,一個人如果能夠處理好這個關係網中的各種倫理關係,那麼這個人做人就是很成功的。這樣的觀點,其實就是董仲舒所倡導的“三綱”觀念的最初來源。
然而,“三綱”比起“五倫”來說,實際上還是有所變化的。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內容上,而且體現在思想含義上。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看看內容上的變化。很簡單,大家隻要看這兩個名詞的數量詞就明白了:一個說三,一個則講五,數量上肯定不同。具體是怎樣不同呢?通過上麵的講述,大家知道,“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而“五倫”則指的是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和朋友關係。相比起來,前者所說的關係要比後者少了一些——沒有說到兄弟和朋友。這是一個方麵的不同,另一個方麵的不同就是思想含義上的。這裏有著什麼不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三綱”雖然也在講三種倫理關係,可是強調了“綱”這個字,而“五倫”則隻是講人需要處理好五種倫理關係。如此說來,“三綱”和“五倫”在思想含義上的不同就體現在了“綱”字上麵。那麼,“綱”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