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接著解釋說,人實際上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間,這就是所謂的“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人和其他九項內容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在董仲舒看來,天是通過陰陽五行來與人發生聯係的。換句話說,實際上陰陽五行就成了天和人之間的媒介或者橋梁。天和人通過陰陽五行同人發生聯係是什麼意思?董仲舒實際上是在說,天也是具有像人一樣的感情和意誌的,天的感情和意誌就體現在各種陰陽五行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則會對人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樣來引用董仲舒的話,那就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見《春秋繁露·天辯在人》)不僅如此,“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誌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這樣一來,本來是自然現象的“天”,就成了有感情意誌,能對人發生影響的“老天爺”。
說到這裏,大家或許會覺得董仲舒十分迷信,根本就不懂得科學。如果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情況的確如此。然而,如果從政治的角度思考,大家就肯定會佩服董仲舒思想的深刻了。為什麼這樣說?原因很簡單:董仲舒之所以會如上的理解天,其實是有他的政治考慮的。什麼考慮?我們已經知道,在董仲舒那裏,天是個有感情意誌,能對人發生影響的神。因此,董仲舒事實上是想用天來製約人。製約的對象是什麼人?很簡單,就是製約君主。換句話說,董仲舒之所以設計出上麵那麼大一套理論,其目的就是為了用老天爺來製約君主,使得君主的統治能夠符合天理:“聖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見《春秋繁露·四時之副》)再換句話說,對於君主,“老天爺”是惹不起的。
可是,為什麼君主會惹不起“老天爺”?或者,“老天爺”又要怎樣來製約權力無比巨大的君主?我們知道,實際政治之中,肯定既有賢明的君主,也有昏庸的君主,還有殘暴不仁的君主。對於後兩者,尤其需要一個製約者。於是,董仲舒就請出了“老天爺”。這個全知全能的“老天爺”用什麼製約這些君主?這就是所謂的“天譴”。沒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罵人所說的“遭天譴的”裏麵的“天譴”,也就是所謂的災難和怪異:“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見《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換句話說,“老天爺”製約君主的方法就是降下災難和怪異。一旦某位君主的行為違背天理,那麼天就會“先出災異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見《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看看,這個“老天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連君主也惹不起他。很自然地,在小老百姓心目之中,“老天爺”也就成了全知全能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