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子》 白馬為啥不是馬?——《公孫龍子》第一(2 / 2)

當然,按照後來的曆史發展,公孫龍的思想努力似乎失敗了。即使在當時,他的這種思想努力也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讚同。在大多數人眼中,他跟那些喜歡鑽字眼的人一樣,也是一個耍小聰明的舌辯之士,隻是靠一張嘴皮子混飯吃。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位思想深刻的哲人,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洞見他意蘊悠遠的哲思。看來,天才似乎就不應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他們或許本來就不屬於此處世界。

幸運的是,這位思想家還是有那麼一些同道中人。這些人中有的是他的學生,有的則是他的朋友。跟凡夫俗子不同,這些人能夠體會公孫龍的用意,知道他為何會說“白馬不是馬”。想想也是,作為一位思想家,可能本來就不需要多少人能夠理解自己。如果小老百姓都能做自己的同道了,自己的思想還有多少超絕的價值?豈不是整天都是柴米油鹽醋?

還是讓我們去品味一下公孫龍的“白馬不是馬”吧!因為我們整天已經有太多的柴米油鹽醋了!既然這位思想家已經說出了辯題,他又是怎樣證明的呢?公孫龍的證明分為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見《公孫龍子·白馬》)學過邏輯學的人都知道,這裏公孫龍運用的是西方邏輯學的“內涵”方法。按照他的意思,也就是說“馬”、“白”和“白馬”的內涵是各不相同的:“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而“白馬”的內涵則是一種動物加一種顏色。正是由於此,所以說白馬並不是馬。

第二個要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見《公孫龍子·白馬》)“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見《公孫龍子·白馬》)這裏的論證方法跟西方邏輯學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隻不過這裏強調的是“外延”。按照公孫龍的意思,“馬”和“白馬”的外延是不同的:“馬”的外延包括一切馬,沒有顏色上的區別;可是“白馬”的外延卻隻能夠包括白馬,因為這裏有著顏色的限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個要點是:“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己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見《公孫龍子·白馬》)如果大家熟悉西方哲學家柏拉圖的理論,就會發現公孫龍這裏使用的是柏拉圖的“理念論”。說得簡單一點,“馬”的理念跟“白馬”的理念是不同的。“馬”的理念,指的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也就是“馬之所以是馬”的理由。“白馬”的理念,指的是白馬的本質屬性,也就是“白馬之所以是白馬”的理由。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是不同的,所以白馬不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