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隻管獻策,不爭功勞(1 / 2)

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隻管獻策,不爭功勞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

——《韓非子·說難》

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自以為功,進說者同樣知道此計,如此就會身遭危險。

韓非子認為,作為謀臣,必須學會全身遠禍的本領。下屬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維護上司的權威,不能突出個人。雖然出眾,但要避免邀功請賞,多推功讓賞,有才而不恃才傲物,有功而不居功自傲,有為而不咄咄逼人。

下屬要懂得韜光養晦,不與上司爭功。在上司麵前過分在意金錢和物質方麵的利益,對下屬來說並不是好事。下屬的任務主要是協助上司,假如你硬要出來邀功爭寵,隻會讓上司覺得你不自量,不識大體。

《國語》中記載了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的事跡:靡笄之戰勝利後,郤獻子來進見晉景公,景公說:“這次是你的功勞啊!”獻子回答說:“我郤克以君主的命令命令三軍將士,三軍將士聽從命令勇敢戰鬥,我郤克有什麼功勞可言呢?”郤獻子推功攬過的襟懷讓人佩服。

韓非子有著特殊的“公子”身份,郭沫若在《十批判書》裏考證他為“庶出的皇子”,這便造就了他自命不凡、極為敏感的天性,而政治上的屈辱失意,又使他看透了人生情懷,諳熟一切權謀手腕。他認為要在官場生存下來,就必須學會與他人的交際能力。隱藏自己的本來麵目,全身遠禍是一個很重要的處世原則。

韓非子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殷紂王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忘記了時日,問身邊的人,也都不知道日期。殷紂王派人去問箕子,箕子對他的弟子說:“作為天下的主宰,而整個國家人的人都忘記了日期,這樣天下人都危險了!整個國家的人都不知道時日,而隻有我一人知道,我也就危險了!”於是也假裝喝醉了酒,說不知道日期。

〖〗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曰,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

——《韓非子·說林》在周圍人都沉醉不醒的情況下,是很有必要刻意隱藏自己的清醒,否則生命難保。韓非子在其著作中反映出來的韜晦之策,很類於《老子》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而在全身遠禍,貴身自養這一點上,老子和韓非子是共通的。

在韓非子看來,這個世界人人自危,毫無真情可言。所以無論是國與國之間,君臣之間,還是一般人之間,要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正視人性的這些弱點。僅僅懷著孔孟所宣揚的“仁”“誠”之心是遠遠不夠的,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在處世態度上要明哲保身,不要說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語及所匿之事)、不要倡言禮義來挑君主的毛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不要搶功(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不要隨便議論君主周圍之人。

下屬與上司相處,必須掌握推功讓賞不言祿的生存技能。晉武帝司馬炎的重臣杜預,因為熟於此種技能深得君主的寵愛。杜預認為孟津渡口險要,請求在孟津渡口建造一座黃河橋。有人議論說:“殷、周時期的都城都建在黃河邊上,但是經曆了聖人賢人的時代而沒有造橋,必定是不宜於建橋的緣故。”但是杜預仍然堅持造橋。等到橋建起來了,晉武帝和百官一起集會,他舉起酒杯敬杜預說:“如果不是你,這橋就建不起來。”杜預回答說:“如果不是陛下聖明,我也沒有機會施展我的技巧。”功勞要推給領導,讚譽要獻給領導,否則,你自己就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