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善於運用美化和激勵語言(1 / 2)

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善於運用美化和激勵語言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

——《韓非子·說難》

大凡遊說的要領,在於要懂得如何去美化對方自負的方麵,掩蓋他認為可恥的方麵。如果對方有私人的急事,說者就應該用大道理鼓動他做。他若有見不得人的意圖,而又不能克服自己,說者就應該替他誇耀這件事的好處,對他不做這件事表示惋惜。

韓非子認為,遊說君主要為他維護形象或美化形象。君主都希望自己留給臣下好印象,也期待著臣下能美化他的形象。倘若臣下不能夠做到這一點,君主會認為你不忠於他,因此,哪怕是讚美他唯一的優點,也要極力去稱讚、擁護,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形象。

韓非子說,大凡進說的要領,在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克製,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幹。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並揭示它的壞處,而稱讚他不去做。

韓非子認為,光是稱讚毛嗇、西施的美麗,並不能使自己變得好看;用脂澤粉黛化妝一番,就能比原來漂亮幾倍。歌頌領導,宣揚口號,是生活的常態。任何時候任何、領導都是愛聽頌揚的,向領導進言時要懂得用美化的語言來讚美。

除了運用美化的語言外,韓非子還主張用激勵的語言鼓動君主的信心。君主想自誇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誇才智。君主自誇力量強大時,就〖〗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躬之。

——《韓非子·說難》不要用他為難的事去壓抑他;君主自以為決斷勇敢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敗績去困窘他。

人的感情世界裏,大都潛藏著一種自尊、好勝、虛榮之心。這種情感,如果得到他人的尊重激勵,就會給人鼓舞,教人奮發,使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最大的效能。激言勵誌就是利用和調動人們的這種心理而產生和運用的方法。具體說來,激言勵誌就是在遊說中,為了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主張,事先並不直截了當地點明要害,而是先用掌故、比喻或生動的事例開場,從調動對方的情緒入手,而後順情釋理,讓對方在興致正濃之間或在觸類旁通之際,接受理喻。

當年楚國的莊辛說服楚襄正放棄享樂、重振國威時,采用的就是激言勵誌的方法。楚襄王之父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屈原之後,不僅失去了當時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優勢,而且連年遭到秦國的進攻,變得一蹶不振,最後連自己也被秦扣留,客死他鄉。楚襄王即位之初,同樣不思進取,整天沉湎酒色,苟且偷安,不聽謀臣莊辛之諫,結果盡失鄢、郢、巫、上蔡、陳等地盤,自己隻好逃到城陽。這時才後悔頓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莊辛麵前說:“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莊辛,這位繼屈原之後楚國的又一英才,雖很不滿意襄王的昏庸、愚昧,但念及受苦受難的楚國人民和國家,他的一片報國赤子之心未變,仍希望楚國再度強盛起來,故此對襄王進行了一番動情地勸諫:“我聽俗話說:‘見到兔子再找狗,為時不晚;亡羊而補牢,也不算遲。’我也聽說,曆史上湯武王以百裏之地而興國,桀紂自恃有天下而亡國。今天楚國雖然變得弱小,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數千裏之地,不是遠勝於百裏之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