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先順後逆,逐步進入正題
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摩,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韓非子·說難》
當君主發怒時,說者不要違逆他,對君主的言論也不要抵觸,然後就可以盡量施展自己的智謀和辯說的才能。這樣,就可以得到君主親近,不被懷疑,而能夠盡言。
韓非子主張,進言者在遊說時要清楚自己的身份和遊說對象的心理。作為遊說者一般居於客位,當遊說對方不肯輕易順從你的意見,甚至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時,遊說者需要采取先順後逆的技巧,順著對方的意思,小心地說話,讓對方盡量舒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後,再提出自己的真正主張。
先順後逆的技巧又稱為承轉,就是先順承對方的意思,對對方所說的話加以肯定,然後急轉直下,說出相反或不同的觀念。這種修辭方式常見於口頭語言之中,由遊說的一方使用。盡管你要反駁對方,也應該采取“先順後逆”的說話方式,首先讚同對方的觀點,仿佛與他站立在同一立場上,然後在解除防線後再進入正題。
作為下屬最基本的進言交際方式,對話應當盡量創設一個和諧的交際氣氛。隻要領導說得有些道理,就應當把握話語內在的“語脈”接引線索,進行融洽性的對話;即使有些認識上的差異,也應暫時“克己適彼”,在相輔相成的配合過程中進行交談,逐步形成對一個問題的共識。交談的“克己適彼”是“接近的藝術”,在職場交際中,下屬說話應切合不同語境,切合上司心理,與人為善,盡量與上司接近,這樣才可能達到進言的目的。
下屬進言策略的關鍵,是確立“以對方為中心”的溝通意識。具體地說:順著毛摸,獅子老虎也會聽你的。隻要你先順著他意,不管他權勢有多大,脾氣有多壞,主觀有多強,即使對方是皇帝老子,也會順從於你。武則天就是采取這種策略最後控製了皇帝。
〖〗常言說:逆耳之言利於行,苦口良藥利於病。然而逆言有多少人願意聽呢?連李世民都曾要殺魏征。苦藥有多少人願意喝呢?其實,順耳更有益於行;甜藥更優於苦藥。現在的藥動不動就是糖衣片,或是糖漿。這是為什麼呢?人們更樂意喝吧。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飲酒,飲了七天七夜還不停止。弦章便進諫道:“您由著性子喝酒,已經喝了七天七夜啦,我請您不要喝了!否則,請讓我去死!”
晏子聽說了這件事,立刻前來進諫景公。景公說:“弦章勸我說:‘希望您不要喝了!否則,請讓我去死。’如果聽他的意見不喝了,那麼,我就被臣下製約住了;若不聽他的意見,又舍不得他死。”
晏子說:“幸虧呀,弦章遇上了您,如果他遇上了桀紂那樣的君王,早就死了。”於是,景公就不喝了。
同樣是進諫,弦章與晏子的水平立見高下。要勸說一位高高在上的人,是需要智慧的。在這次成功的勸說中,晏子善於察言觀色,用“順水推舟”式的手法,順著景公的意思,在其有所悔悟時,給其一個台階下,使其愉快地接受了建議,立刻糾正了錯誤。
韓非子在《說難》的最後介紹了龍這種動物: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初,武後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製,上不勝其忿。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唐紀十七》〖〗〖〗獅子老虎雖然凶猛,但是,有經驗的馴獸師很容易就能把它們馴服。那些握有強權與勢力強大者,比獅子老虎要厲害不知多少倍,那麼,作為弱勢者該怎麼辦呢?也不妨學一學馴獸師,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用自己的智慧令他們為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