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主張順諫,在向君主進諫時,要善於尋找機會,察言觀色,忖度君主的心裏,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火候適宜,既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不至於觸犯龍顏。《呂氏春秋》篇也提倡順諫,認為善於遊說的人,陳述形勢,講述主張,都能根據聽話人的心理,順其思路,投其所好,然後因勢利導,達到自己說服對方的目的。
《呂氏春秋·自知》篇講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故事:有一次魏文侯晏飲,讓群臣評論自己,多數人阿諛奉承,討主子的歡心,唯獨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聽了很不高興。任座出去以後,翟黃當即進言:“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魏文侯聽罷轉怒為喜。《戰國策》所載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其方式也是先順而後諫。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韓非子·說難》〖〗〖〗作為下屬,對上司提出忠告和建議時,應“多獻可,少加否”。要多從正麵去闡發自己的觀點;要少從反麵去否定和批駁上司的意見,甚至要通過迂回變通的辦法有意回避與上司的意見產生正麵衝突。
例如:你是一位公司的部門經理,根據業務可發展情況需要給你配一名專管業務的副手,這時你想提拔一位懂業務、有經驗的下屬擔任此職,而上司卻準備從其他部門派一名不懂這方麵業務的外行人任職。在這種情況下,你可把話題多用在部門副經理應具備的條件和你所提人選已具備的條件上,而不應用在反駁上司所提候選人上。這樣既可以避免與上司發生直接衝突,又能把話題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選上。
下屬對上司提出忠告和建議時,應多“桌下”,少“桌麵”。就是說下屬向上司提出忠告時,要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使用正式場合,盡量與上司私下交談,避免對上司公開提意見。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留有回旋餘地,即使提出的意見出現失誤,也不會有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更有利於維護上司的個人尊嚴,不至於使上司陷入被動和難堪。
例如: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率領著80萬大軍進攻孫權。孫權朝中的謀士都嚇破了膽,紛紛主降。孫權猶豫不決。魯肅趁著孫權上廁所的時候追上孫權,向他提出了抗曹之議。希望孫權能早定策略,千萬別用投降派的主張。上廁所時提建議,屬於非正式場合,說話比較放得開,給孫權留下了思考的餘地。事實證明,孫權采納了魯肅的建議,堅定了抗曹的信心。
〖〗善說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因其來而與來,因其往而與往,不設形象,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與盛與衰,以之所歸。
——《呂氏春秋·慎大覽·順說》下屬對上司提出忠告和建議時,應“引水”,少“開渠”。對上司“進諫”,不要直接去點破上司的錯誤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上司作出你所謂的正確決策,而是要用引導、試探、征詢意見的方式,向上司講明其決策、意見本身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使上司在參考你所提出建議資料信息後,水到渠成地做出你想要說的正確決策。
許多實踐也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別人強加給他的看法更加堅信不疑。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下屬,要想使自己的看法變成上司的想法,在許多時候應僅僅做好引導工作,提出建議、提供資料,其中所蘊涵著的結論,最好留給上司自己去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