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直白陳述不如委婉建議(1 / 2)

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直白陳述不如委婉建議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

——《韓非子·說難》

君主有過錯,進言者直白地說出禮義的準則來挑他的毛病,這樣就會身遭危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久以來,我們都崇尚一種委婉文化。有時委婉勝於直言,因為直言是一種相當不體貼的表達方式,不適當的直言就與刻薄無異了。

韓非子認為,為了進言被采納,進言者最好不要直白說出來,而是要委婉建議。他舉例說,範文子喜歡直說,他父親武子用手杖打他:直說的人不被人所寬容,不被寬容就危及自身。不隻是危及自身,還將危及父親。我們從古代書中可以看到,君主身邊的一些智慧的人,通常愛用比喻來諷諫,往往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直言的忠臣大多因直諫觸犯龍顏,要麼被貶謫,要麼死命。所以,習慣直言的人不妨用比較委婉的語氣或手段來勸導他人或表達意見,這樣會比較容易打動他人的心。

直言與委婉作為人們溝通的兩種方式,各自有其不同的意義。直言不諱、直截了當、心直口快,這是豪爽、坦率、大度的人的性格表現。我國曆史上關於直言的例子很多:如唐朝的魏征多次向李世明直諫國家大事以及安邦撫民的良策。他不畏皇權、據理力爭、堅持真理、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與采納。然而,直言是要看對象的。如果你不分對象的性格、愛好、身份,碰到什麼人都直言,那未必行得通吧?正如韓非子所言:子產忠君進諫,父親子國對他加以怒責;梁東行法不避親貴,趙成侯奪了他的官印;管仲公心待人,卻遭到邊防官的怨恨。

委婉的表達是另一種相對直言的、迂回的、間接的、隱含的勸告方式。它與直言都是為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但它有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人怕直接說出來惹人不高興,出口先說:“恕我直言……”其實,你真正得罪了人,往往是得不到別人寬恕的。既然怕得罪人,為何不婉轉表達呢?〖〗子產忠諫,子國譙怒;梁車用法而成侯收璽;管仲以公而國人謗怨。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俗話說,智者委婉建議,愚者直白否定。一個人即使有不足之處,如果是被當麵直言提出,心中總是感到大為不快的。因此,在不得不提,不得不說的時候,智者都會用十分委婉含蓄的語氣說:“你做得很好,如果能再……將會更加完美一些。”愚者則會說:“你這樣做費時費力,不如……”智者說:“你的想法很好,你看這樣是不是也行得通。”愚者會這樣說:“你的設想不合理,我認為……”因此,很多時候,智者的建議會被別人積極采納利用,而愚者的批評則會引起別人強烈的不滿和抵觸。

人往往在沒有任何抵觸情緒的情況下,可以主動改變自己。但如果有人告訴他錯了,他就會反對這種指責,而且不理會別人的意見。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本能。作為下屬在向上司“進諫”時切莫忘記維護上司的尊嚴,雖然提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要注意婉轉的方式。

一家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報紙招聘編輯部主任,應聘者200多名,結果張博士和李碩士進入最後的麵試。在第一輪麵試後,兩人難分伯仲,各有千秋,使社長和主編難以定奪。最後,主編出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讓兩人瀏覽近期的幾份報紙,然後寫一份策劃報告對該報紙做總體評價,並根據自己對這份報紙的認識勾畫出它的市場定位、稿件內容、組稿對象、刊物風格和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