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注意自己與領導的親疏關係
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惜之主而後說焉。
——《韓非子·說難》
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說。
一個建議能否被采納,有時跟進言者本人與上司的關係親疏有很大的關係。你跟上司的關係還沒有到一定的程度,進言不一定會得到重視,有時還會惹領導不高興。
韓非子在《說難》中講了一個《智子疑鄰》的寓言。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居家老人偷的。
對於牆,富人聽到了兩個人的提醒。雖然提醒都是一樣的,但富人卻因“言者”的身份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判斷。兒子的話就是對的,而鄰居的話就感覺生疑。韓非子講這個故事的本意是說,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中國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聽言看人的。就像這個富人,兒子的話是可信的,因為他是我兒子,但鄰居是外人,他的話就可能是假話,甚至可能是為了掩飾偷盜的一種故意行為。
為什麼親疏不同的人,在別人那裏會有如此大的反差?應該說,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一種社會心態:人們判斷所聽之言,往往不是根據“言”的合理性,而是言者與自己的親疏關係。這裏的“言”,既可以是意見,也可以是建議。大到一個社會,小到一個單位,用什麼尺度來采納意見,社會奉行的是一種什麼尺度?如果是聽言看人,那麼這個社會還處於非現代文明社會。〖〗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觶宇書》:“蓋人微言輕,理當自爾。”這是人微言輕的出處。《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其為:指地位低,言論主張不受人重視。
聽言看人的這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也包括兩層意思,既可以是與自己有親疏關係的人,也包括官位的大小。有的官僚領導隻聽上級領導的話,因為他們官官相親,而對百姓、下級的話就聽得少或不聽。這就是聽言觀人。在官本位社會裏,有一句話叫做人微言輕,它反映了聽言者采納意見的尺度。如果一個社會聽言觀人,那麼百姓的建議就不容易被采納。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在十七路諸侯討董卓時,關公溫酒斬華雄之後,張飛高聲諫曰:“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裏殺入關去,捉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
其實張飛的建議不失為一條好計,隻可惜身份高貴的諸侯們怎能聽進去一個小兵的話呢?與領導關係近的謀臣的建議要比關係疏的易被領導接受,這是實際存在於一些領導身上的弊病,是人性惡的一種表現。與領導關係疏的下屬如果想使自己建議成功,就不能像猛張飛,應該講究點方式方法了。如果張飛把想法告訴公孫瓚,再由公孫瓚來提出,那麼這個好建議就很可能為袁紹所采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