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注意自己與領導的親疏關係(2 / 2)

《說難》講陳說君主之難,韓非子在篇末又講了春秋時衛靈公的嬖臣彌子瑕的故事。

衛國國君衛靈公有個寵臣叫彌子瑕,有一天彌子瑕的母親病了,彌子瑕假傳聖旨,坐著馬車去看母親。國君聽到這件事後很讚賞,誇彌子瑕有孝心,為了母親甘願犯刖罪。又有一次兩人在果〖〗著名學者陳奇猷在《韓非子·集釋》中引舊注:“夫說者有逆順之機,順以招福,逆而製禍,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以此說之所以難也。”如果關係不到位,條件不成熟,就不要進言招禍。〖〗〖〗園遊玩,彌子瑕摘下一個桃子吃了幾口覺得很甜,便遞給了國君,國君高興地說,彌子瑕顧不上自己而讓我吃,很愛我啊!可是等彌子瑕失寵後,偶一有錯,國君便翻出了老賬:“這人本來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先前的話此時調轉了180度。韓非子無可奈何地由此事想到“說難”,認為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並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

韓非子用這個寓言總結全文主旨: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說。如果上司不喜歡你,你的進言會出力不討好。

人是感情動物,感情又常常打著深深的主觀烙印。人們認識事物、決策行為,往往總難擺脫親情的影響。這就會使人們的判斷自覺與不自覺地偏離事物的本真。情感的主觀性,就像我們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會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會誤導我們的視力。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韓非子·說難》所以,韓非子說:君主對進言者的恩澤還沒有達到深厚的程度,進言者講出知心的話,進言被采用並獲得成效,君主也不會認為這是進言者的功勞。進言者的主張沒有被實行或者采用招致失敗,他就要引起君主的懷疑,這樣進言者就有危險了。韓非子告誡我們,給領導提建議時要注意自己與領導的親疏關係,考慮自己所處的位置,考慮領導的喜好,根據情況做出合適的決定。

韓非子講的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作為領導,如果憑親疏遠近喜好為標準去對待下屬的建議,他〖〗好惡之別,不應以親疏辨之;賢愚之勘,不應以近遠而區之,君子貴明辨好惡而決親疏,納逆耳之忠言,後修身立德,則可矣。

——2003年湖南高考語文滿分作文就不是一個好領導。一些領導幹部滑入深淵,也多是從“私情”、“親情”左右了思想開始的。

領導排除親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戰國策·齊策》講到齊國有個叫鄒忌的人,他問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答案都一樣: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鄒忌一見徐公,發現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於是細思量,知道妻愛他,妾諂他,客求他,親情影響了公正。鄒忌也是賢人,以這個故事提醒齊王,多聽批評意見,客觀公正辦事。賢臣明君,構成一段曆史佳話,值得現代的領導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