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進言需謹慎,看破不說破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
——《韓非子·說難》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表麵上做這件事,心裏卻想借此辦成別的事,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這樣做的意圖,如此就會身遭危險。
進諫與納諫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至形成了一套理論。春秋之世,許多人也認為國之興衰關鍵在於能否任用諫臣,衡量臣僚的才能也主要看能否向君主進諫。
戰國時代,諸子對進諫與納諫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除了道家以外,幾乎一致認為君主納諫與否關係到國家興敗存亡,並用這個觀點去解釋曆史上王朝的盛衰。這種輿論下,連極力鼓吹君主絕對專製的法家也主張君主要納諫。
君主專權製度常有詭秘之謀,不能公開討論。進諫者誤入迷陣,也難逃橫禍。韓非子《說難》中曾用如下一個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今人夏子華有新的觀點:他在《關其思:莫名被殺的疑雲背後》一文中提出,關其思之死背後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謀臣關其思在高層會議上準確猜出武公用意並敢大膽直言,並非糊塗,而是主動請死,用自己的人頭成就鄭武公的霸王之略。後來,鄭武公之子鄭莊公成為春秋初霸。可以討伐。”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於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借此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
韓非子就此事評論說: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進說者本人不一定泄露了機密,但是談話中觸及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就會身遭危險。關其思的話雖是對的,但他的命運卻是悲慘的,主要是他道破了君主的秘密。不該道破而道破,結果成了君主戰略上的犧牲品。
我們知道,三國的楊修是被曹操殺掉的。據《典略》,楊修的罪名是“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大約相當於泄漏國家機密罪、結黨營私罪和妖言惑眾罪。楊修臨死前以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牽連,其實他到死都不明白。楊修不明白,曹操的猜忌心和防範心是很重的。他最忌恨的就是別人猜透自己的心思。他要維護自己一人專政的獨裁統治,別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而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別人知道,除非他有意暗示、提醒。總之,他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天威莫測”,讓別人戰戰兢兢,自己得心應手。〖〗按照《三國演義》裏的說法,楊修的確是死於多話,揭穿了曹操的一些把戲,犯了忌,被殺了頭。如果我們讀《三國誌》就可知曉,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他參與了封建王朝最高級的鬥爭“立儲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