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進言要揣摩上司的心理(1 / 2)

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進言要揣摩上司的心理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韓非子·說難》

大凡進言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言,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能夠闡明我的意見,也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大凡進言的困難在於了解進言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適應他。

很多時候要說服一個人,是需要靠一些手段的,可是說服的竅門卻很難掌握。幾千年前韓非子用一段話告訴了人們所要引起重視的溝通法門。試想如果連門都找不著,擁有再多的鑰匙又有何用呢?

韓非子告訴我們,進言要了解領導的心理,了解領導的想法了,進言就能適應他的要求。韓非子說,知識和口才都不是進言的阻礙,不知道領導的想法才是最大的困難。如果領導重視名節,你卻用利益來進言,必然遭到領導卑賤的待遇而被疏遠;反之,領導重視利益,你卻用名節來進言,領導肯定認為你不務實際而疏遠你;一個表麵上看重名譽、心裏卻戀著利益的領導,你用名譽進言,他必然表麵接近你而暗裏疏遠你;你用利益進言,他必然表麵疏遠你而暗裏親近你。因此,像這樣的事情是不能不考察清楚的。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認識到,進言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投其所好。好的建議如果要讓領導欣賞,也要懂得揣摩上級的心思,投其所好,爭取得到支持。我們看《戰國策》裏策士們的言論,與其說他們善於言辭,不如說他們善於揣摩君主的心理。像《戰國策》裏《觸龍說趙太後》這樣的名篇,不是揣摩之作的範例嗎?而韓非子的《說難》正是揣摩之術的理論總結。〖〗《三國誌·魏書·杜畿傳》:“近司隸校尉孔羨辟大將軍狂悖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旨,甚於受屬。” 這就是成語“望風希旨”的出處。

《孔叢子·抗誌》:“希旨容媚,則君親之。”《漢書·不疑傳》:“聞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顏接辭。”這兩個故事捏在一起,就是成語“希旨承顏”。〖〗〖〗

對於揣摩之術,古人有一種稱呼叫“望風希旨”或“希旨承顏”, 都是指說話行事揣摩上頭的意圖,處處迎合上頭的意旨。它與“拍馬屁”有不同,“拍馬屁”一般都比較明顯,容易讓人看出拍者的諂媚相。“希旨”者則做得比較詭秘,他表現的是一種“忠誠”,好像不用上頭發布指示,他就能自覺自願地去執行。一般來說,上頭比較喜歡這類角色。

當初蘇秦張儀這麼說,那麼說,最後終於弄明白各路諸侯想什麼,做了“六國宰相”或是“特命全權大使”。當初商鞅也是這麼說,那麼說,最後終於測度出了秦公嬴渠梁的心思,做了左庶長或是大良造。董仲舒也是這麼說,那麼說,最後終於明白了漢帝劉徹的隱衷,做了皇家顧問。

中國官場數千年來的官道就是,當小官要揣摸上意,當大官要揣摸聖意。從中國的封建曆史看,不揣摸上意和聖意是沒有好日子過的。如屈原,出身貴族,又是才華橫溢,當初與楚懷王是何等的密切,一度時期楚國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其做主。但終因不會揣摸聖意,一貶再貶,最後落得個高吟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投向汨羅江而去。

又如李白,空前絕後的大詩仙,唐玄宗召其到長安原本是作一個文學陪侍。他卻不能揣摸聖意,誤以為胸中之天下之學問可以哺育於天下梓桑了。最後也隻能長歎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教我不能開心顏,從此漂蕩而終老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