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進獻忠言需要技巧(1 / 2)

第十章言辭之利——向上進言的技巧 進獻忠言需要技巧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韓非子·難言》

所以,原則雖然正確,但人未必會聽取;道理雖然完美,人也未必會采用。

大凡中正之人,總會向上司進獻忠言。然而,進言不僅有難度,還有風險。弄不好,言論不被采納,還會惹惱上司,自找苦吃,自斷前程,甚至會賠掉性命。向國君諫言難,向領導進言難,向朋友和同事提意見難,一言概之:說之難,說話難。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韓非子滿腹都是治國的理想藍圖,可就是因為天生口吃的毛病不能推銷出去,自己也得不到國君的賞識。基於個人的血緣關係,作為韓國貴族的韓非子對韓國的政局十分關切,他眼見韓國危弱,便痛心疾首,屢次上書給韓王,提出救國的方案,同時也算是向國君自薦,希望能得到任用和采納。然而,先是權貴大臣阻撓他,意見遞不上去;遞上去了,韓王接見了他,卻又當麵輕蔑他:“你說話都結結巴巴,還會有什麼妙策啊?”並沒有錄用他到重要的崗位上。於是,他就發奮著書,寫了《韓非子》一書以述其誌,其中有兩篇《說難》和《難言》,講的就是進言說話的難度與技巧。

韓非子對說話進言的學問做過認真而周詳的研究,在《難言》與《說難》中,淋漓盡致地描述出說話處事的各種形態。難言,就是陳述臣下向君王進言的艱難。《難言》這篇文章首先描述了言路上臣子們動輒得咎左右為難的窘迫境況,接著大量列舉“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的史實,希望能引起君王的注意,傾聽逆耳忠言。〖〗錢鍾書在其《管錐篇》裏,注評《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條下征引了不少類似的例子,如以揚、馬並稱的西漢兩大賦家竟都是口吃患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稱“相如口吃而善著書”,《漢書·揚雄傳》則謂揚雄“口吃不能劇談,默默而好深湛之思。”錢鍾書先生認為,口吃而善著書,正是近世西方心理學家阿德勒氏所謂“補償反應”。任何成功的例子都可以歸因於補償性的動力。

讀了《難言》,第一感受就是感覺做人的不易,特別是做中國人的不易。2000多年以前的曆史,就已經是一個說話不自由的環境了。人總是喜歡聽甜言蜜語,越是誠懇的話語,越是逆耳不願采納。從進言的一方來看,盡管是忠言,也還是要考慮對方是否能夠接受,要盡量提高自己說話的技巧。

建議能否被領導采納,不僅要看建議本身有無價值,還要看用什麼方式向領導提出。如果提議方式不當,不僅建議不被采納,還會使領導產生反感,一係列的“鬧心事”會接踵而至。

給領導提建議是一門學問,得講藝術,建議本身的價值及提建議的方式、時機都得考慮好了,把握好了。

提建議得質量高。有的建議不被領導采納,往往是因為建議的質量不高、建議的深度不夠、建議的角度不對或提出建議的時機不對頭。也有可能是你沒有站在領導的高度、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好的建議一般具有超前性、深刻性、長遠性、準確性、針對性、創造性、可行性等這些積極因素。圍繞領導最關注、最敏感、最集中精力抓的工作和問題提建議,隻要建議是好的,一般“命中率”都很高。

提建議你得有謙虛的態度。提建議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領導改進工作,正確決策,切不可傷害決策者的威信、自尊和自信。盡管一個好的建議是你提的,但不要突出自己,要表明是受領導思想的啟發而產生的思路或建議,爭取領導的認同感,這樣的建議才容易被領導接受。

一般來說,給能力強、水平高的領導提建議,“宜精不宜細”;給新任領導提建議,你得細一些,必要的時候,你得講清來龍去脈。

提建議你得有個好的作風。提建議是為了工作,不是為了突出你自己。所提的建議要緊密結合實際,不能光表現你的創意。好的建議要有〖〗孔子曰:待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 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