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治奸之術——洞察和防範奸邪 監督機製是察奸止奸的大網(1 / 2)

第九章治奸之術——洞察和防範奸邪 監督機製是察奸止奸的大網

一雀過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奸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

——《韓非子·難三》

每一隻麻雀飛過羿的身邊,羿也定要把它射下來,那就是羿在胡幹。把天下作為羅網,麻雀就都逃不脫了。了解奸情也有大羅網,那就是萬無一失的法術罷了。

韓非子堅持人性惡論,認為人性惡以及社會自我運行過程中形成的複雜性,決定了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製度或秩序的破壞者。一個人違法犯罪和覺悟沒有必然聯係,不能依靠道德去約束,因為人性很難把握,隻能用法製進行規範和預防,從法製上約束和杜絕。

韓非子在《六反》一篇中說:奸人在一定能被察覺的情況下,才會戒懼;在一定要受懲罰的情況下,才不敢再犯;在不能被察覺的情況下,他就會放肆;在不會受懲罰的情況下,他就要橫行。把廉價的東西放在冷僻之處,即使是曾參這樣有修養的人也有偷竊的嫌疑;把百金放置在鬧市中,即使出名的盜賊也不敢取走。不被察覺,曾參就可能在暗處於壞事;一旦察覺,大盜就不敢在鬧市上取走放置的百金。所以明君治理國家,多設耳目,重罰罪犯,使民眾由於法令而受到約束,不靠廉潔的品德而停止作惡。

在這裏,韓非子提出,預防奸邪的行為必須要有一個察奸的大網,人們在監督之下不敢明目張膽地作惡。我國古代治貪之法多有失敗之筆,這什麼原因呢?就是缺乏監督,專製政體下的最高統治者在與百官關於治貪和貪的博弈中,隻能以一人之智對天下之智,以一人之視聽而察天下之奸,雙方的力量對比過分懸殊,最高統治者們也隻能選擇以官治官,以貪治貪的鬥爭策略,不難想象治貪的效果會是怎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參伍之政,不明度量,恃盡聰明勞智慮而以知奸,不亦無術乎?……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奸得。

——《韓非子·難三》

治貪止奸曆來是君主的一大難題。韓非子在《難三》中指出,君主不任用主管獄訟的官吏,不采用多方麵考察驗證的政治措施,不彰明法度,而依靠竭盡聰明勞心費神去獲知奸情,是缺少治國的辦法。臣下多而君主少,少不勝多,君主難以普遍地了解臣下,所以要依靠人來了解人。因此不勞累身體就辦好事情,不使用腦力就得到奸情。所以宋人有句話說:“每一隻麻雀飛過羿的身邊,羿也定要把它射下來,那就是羿在胡幹。把天下作為羅網,麻雀就都逃不脫了。”了解奸情也有大羅網,那就是萬無一失的法術罷了。

韓非子的這段話說明,君主治國,要察知奸邪,不能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慮”,應該掌握法術,依靠官吏和民眾,“因物以治物,”“因人以知人”,在全國結成一個“知奸”的天羅地網,奸邪就像麻雀一樣逃不掉。

同樣的道理,如今一個大企業每天發生的事情那麼多,僅憑管理者個人的智慧絕不可能全麵了解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建立相關機構來管理事情。員工是多數,最高管理者就那麼幾個,管理者不可能全麵了解情況,所以必須利用專職的監督人員來了解情況。管理者應該把精力用在建立檢查製度上,依靠大網羅,就能可以發現問題,管理好企業。

老子說:“僅用智慧搞不好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製才能使管理者事半功倍。”領導不能僅靠個人的才智去察奸止奸,而應依靠民眾及有關司法部門去了解奸情,製止奸行。管理者如果要把管理實施到位,就要建立完善的監察係統,這樣才有可能杜絕下級弄虛作假,蒙蔽領導的現象。同時也為管理者了解實際情況、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和參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