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變通之法——變法革新才能贏 革新要識別偽人才
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所以,憑借虛浮言辭,他可以壓倒一個國家;考察實際情形,他連一個人也欺騙不了。
法治離不開人才,人才有真偽優劣,需要明察。韓非子強調,革新要以明辨是非為前提,以客觀必然性為基礎。這種具有唯物主義性質的政治統治藝術觀念為曆代帝王所沿用。
漢襲秦製,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政治體製,也是在法家特別是韓非子思想的指導下,創建並越來越加以細密化、豐富化、完善化,比如沿用1000多年的科舉製,就是在法家體製的框架內進行的一種人才遴選製度。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有這樣兩個故事:宋國有個人請求替燕王在棘刺尖上雕刻獼猴,他讓燕王一定要在齋戒三個月以後才能觀看,燕王就用近20平方裏土地的俸祿來供養他。燕王身邊有個做鐵器的侍者對燕王說:“我聽說君主沒有十天不喝酒作樂的齋戒。現在他知道君主不能長時間齋戒去觀看那件沒有用處的東西,所以定了三個月期限。凡是需要刻削的東西,用來刻削它的東西一定更小。我是個鐵匠,沒有辦法給他製作刻刀。那獼猴是不可能有的東西,大王一定要予以明察才是。”燕王於是把那個宋人拘禁起來加以盤問,那個宋人果然在弄虛作假,燕王隨後將他殺了。
宋國一個善於辯論的人,他曾經提出“白馬不是馬”的命題說服了稷下的辯說家們。他有一天騎著白馬過關口,終究還得交納白馬稅。所以憑借空話,他可以勝過整個國都的人,但考核客觀事實,對照具體情形,他就一個人也欺騙不了。
韓非子講這兩個故事,是比喻社會上流行的一些理論不切實用,但有一些卻弄得玄而又玄。自己本來做不到,硬要這樣去說,隻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智慧,撈一點利益。不少管理者竟然聽之信之。
〖〗目前人才市場上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是:一方麵人才緊缺,企業人才爭奪激烈,導致相當一部分“偽人才”充斥於市。
——某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事實上,管理者在用人時,有必要去考察所用之人的知識理論的真偽,到底有用還是無用。管理者用人是要求真、求用的,否則,就會像棘刺獼猴,連雕刻的刀都造不出來,哪裏能夠成為現實呢?
改革需要人才,成業離不開人才。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團體、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單位,都要非常重視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然而,魚目混珠者不鮮,人才偽人才有時難以區別。對於有些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一定要防止用錯人。用錯一個人,將會給用人單位帶來災難。所以要防止用錯人,特別是要防止在重要位置上用錯人。
戰國時期,爭相收養門客蔚然成風,各種有才能或有一技之長的人往往投奔一個頗有名氣的當權貴族,寄食於他們的門下,這些收養門客的人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鞏固自己的勢力,在有急難的時候,也往往靠這些門客助一臂之力。這些收養門客的人中,首推齊國的孟嚐君。他號稱自己門下有“食客三千”。
當時,孟嚐君的名氣非常大,連秦王都感到既羨慕又害怕,他就想吸納孟嚐君這個“人才”做秦國的丞相。秦王便利用一些外交手段逼迫孟嚐君到了秦國,但秦王手下的一些大臣卻極力反對他當秦國丞相,並說:孟嚐君當丞相就必定替齊國打算,孟嚐君手下人又多,聲望又高,如果當權必定一呼百應,秦國不就很危險了。秦王無奈,想把孟嚐君送回去,又怕他了解秦國許多情況,對秦國不利,於是便將他軟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