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變通之法——變法革新才能贏 從實際出發謀求發展之道
夫不適國事而謀先王,皆歸取度者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不適合國家政事需要,卻要謀求先王之道,全都如同鄭人買鞋不相信自己的腳,卻要回家去拿尺碼一樣。
韓非子主張法治,是一種靈活的法治,君主的決策要務真求實,從實際出發,符合客觀需要。他說,君主變法,如果不符合國家政事需要,卻要謀求先王之道,就如同鄭人買鞋不相信自己的腳,卻要回家去拿尺碼一樣。
鄭人買履是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舉的一個事例:鄭國有個人想買新鞋,先在家量好自己的腳的尺碼,到了集市後才發現自己忘記帶尺碼了。等他從家裏取回尺碼趕到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他沒有買到鞋。有人說:為什麼不用腳試試?他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不能相信自己的腳。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事要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不能生搬硬套。
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如果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會鬧出笑話。
在《外儲說左上》一篇中,還有一個故事更具有啟發意義。鄭縣有個叫卜子的人,叫他的妻子做褲子,他妻子問:“現在這條褲子做成什麼樣子?”卜子說:“像我的舊褲子。”他妻子把新褲子做好後,又把新褲子弄得又破又舊,與舊褲子沒什麼兩樣。她丈夫看到後,哭笑不得。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了思想僵化、不知變通的人。韓非子用這個故事旨在說明:情況已經變化,舊的東西已經不適用了,應當從實際出發,謀求治國之道。有些人墨守成規,反對變革,和模仿舊褲子而毀壞新褲子的卜子妻一樣愚蠢。
韓非子在《說林上》一篇中還講述了一個“魯人徙越”的故事。魯國京城住著一對夫妻,男的善於編草鞋,女的善於織白綢子,兩口子兢兢業業,日子過得還不錯。他們聽說越國是個魚米之鄉。有一天,兩口子想要搬到越國去謀生,便收拾行李。鄰居看見了,勸告他們說:“不要到那裏去了,你們會受窮的。”魯人問:“為什麼?”鄰人說:“草鞋是給人穿在腳上的,可是越國到處都是水鄉,越人從小就光腳板走路,不用穿鞋。綢子是為了做帽子給人戴在頭上的,可是越國經常有暴雨,越人個個蓬頭散發,從不戴帽子。你們的手藝固然不錯,可是到一個用不著這種手藝的國家,手藝一點兒也用不上,怎麼不受窮呢?”
〖〗子思曰:時移世異,人有宜也。
——《五行》
魯國的這對夫婦不了解越國的生活習慣,隻憑自己的手藝和想當然,就要搬到陌生的越國去謀生。他們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以時間、地點和條件不同而轉移的,做事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分析客觀條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單憑老經驗和主觀願望是要碰壁的。倘若不是鄰人相勸,必鑄成大錯,窮困潦倒一生。
在21世紀的今天,到處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創新,就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如果還一味地執著於問題的唯一答案,那隻會活在狹窄的固定思維之下。渴望要有突破,隻有不迷信教條,勇於創新。做事不能過於呆板,應該從實際出發,追求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