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變通之法——變法革新才能贏 不因循守舊,要因時而變(1 / 2)

第八章變通之法——變法革新才能贏 不因循守舊,要因時而變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韓非子·心度》

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規定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所以聖人治理民眾,法製與曆史時期同步發展,禁令與智能水平同步變更。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大變革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出現了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的局麵。老子主張“無為”,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實行“仁政”。韓非子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因此人們應該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

與其他學說相比,韓非子走得更遠。他認為,任何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一種認識、一種理論都要因時而變,隻有在“時”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才是唯一正確的取向。他主張管理之道是要隨時間的推移而經常變化的,政事要根據時代變化,措施要針對社會事務。唯有不斷變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法家反對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法律和製度都要隨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複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子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製定政策。他的曆史觀為當時統治者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傳·係辭下》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講了一個故事:宋國有個讀人,看了一本古書,書上說:反複約束自己。讀書人沒有研究透這部書,就用重疊的帶子把自己束縛起來。別人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書上是這樣說的,當然要這樣做。”這個故事說明:讀書治學,不能望文生義。韓非子用這個故事諷刺那些對先王的言論並沒有真正讀懂,卻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人以及因循守舊的法古人士,他主張用創新精神來順應時勢的發展。

其實,用革新來改變現狀的道理是一種明智之舉。變革是當矛盾不可化解,或是現實情況存在著許多弊端時,必須采取的一種舉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直強盛,當現象出現或麵對困難壓力時,就要采取革新的行為,以適應時勢的需要,謀求自己的發展。 企業經營〖〗書曰:“紳之束之。”宋人有治者,因重帶自紳束也。人曰:“是何也?”對曰:“書言之,固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如同治理國家,唯有變者才能生存。除舊推新,創造新的對事業發展有利的方針方略,隻有這樣,才能使事業有所發展。世上有許多愛模仿的人、因循守舊的人,很少有開辟新路的希望,因此在麵對困難的局勢下,很難有所轉機。而思想活躍,敢於創新的人,則到處都會有出路,尤其是在困境中,他們往往能開創出一番嶄新的事業。

天津狗不理包子可謂家喻戶曉,誰到了天津都要去嚐嚐鮮。“狗不理”包子的發明人是高福順。1914年,15歲的高福順來到天津“天地成”包子鋪當學徒。他幹活兒麻利、勤快,不管是揉麵、剁餡,還是擀皮兒、包餡這些活兒,一點就通,一教就會。老板、師傅和一些包子鋪的常客都很喜歡這個機靈鬼。

幾年以後,在朋友的資助下,高福順另立門戶,自己開了一個包子鋪,打出了“狗不理包子”的招牌。當時街上賣的包子大多是白麵皮兒豬肉大蔥餡兒,每個一兩,一個銅子兒買倆,屬於“窮人樂”的小吃。他獨自尋思:如果自己也經營這種傳統包子,肯定競爭不過那些老字號,一定要做出有獨特風味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