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變通之法——變法革新才能贏 變革乃生存圖強之道
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韓非子·五蠹》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
——《韓非子·和氏》
聖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陳規舊俗,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而製定相應的政治措施。
楚國不用吳起變法而削弱混亂,秦國推行商鞅變法而富庶強大。
我們知道,法家主張法治,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變法圖強,以應對激烈的競爭。法家倡導法因時而變,為時為世,反對因循守舊,具有樸素的發展的科學曆史唯物主義觀。
韓非子是戰國時韓國的貴族,生活在戰國末期,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各國都進行過變法。韓非子憂國憂民,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民族危機感,屢次向韓王上書,要求改革,但意見均未被采納,於是他發奮寫作,寫出了幾十萬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術、勢的理論,成為秦朝統治天下的重要理論依據。
在《五蠹》篇中,韓非子反複申述他的變法主張。韓非子說,在上古時代,人口稀少,鳥獸眾多,人民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有巢氏發明在樹上搭窩棚的辦法,用來避免遭到各種傷害,人們因此很愛戴他,推舉他來治理天下。當時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傷害腸胃,許多人得了疾病。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燒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們因而很愛戴他,推舉他治理天下。到了中古時代,天下洪水泛濫,鯀和他的兒子禹先後負責疏通河道,排洪治災。如果到了夏朝,還有人用在樹上搭窩棚居住和鑽木取火的辦法生活,那一定會被鯀、禹恥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時代,還有人要把挖河排洪作為要務的話,那就一定會被商湯、武王所恥笑。既然如此,那麼在今天要是還有人推崇堯、舜、禹、湯的政治並加以實行的人,定然要被現代的聖人恥笑了。〖〗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韓非子·五蠹》
韓非子的進化曆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曆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韓非子從進化的曆史觀出發,用上述事例得出一個結論:聖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陳規舊俗,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而製定相應的政治措施。他又舉例說:有個宋人在田裏耕作;田中有一個樹樁,一隻兔子奔跑時撞在樹樁上碰斷了脖子死了。從此這個末人便放下手中的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撿到死兔子。他當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倒成了宋國的一個笑話。現在假使還要用先王的政治來治理當代的民眾,那就無疑屬於守株待兔之類的人了。
韓非子認為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因循守舊、複古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故事猛烈抨擊頑固守舊的陳腐思想,為推行他的革新變法主張尋找理論根據。
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與時而變。一個國家要在天地之間生存發展,必須始終堅持變革創新以推陳出新。一個國家尚且如此,一個地方又何嚐不是如此。作為欠發達的地區隻有不斷堅持解放思想,變革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時代所拋棄,也才能躋身於強市之林。
韓非子在《南麵》一篇中說道:不懂治理國家的人,一定會說:“不要變改古法,不要更改常規。”變與不變,聖人不管,隻管正確地治理。既然如此,那麼古法變不變,常規改不改,隻在於它們可行還是不可行。伊尹不變改殷法,薑太公不變改周法,商湯、武王就不能稱王了。管仲不更改齊法,郭偃不改革晉法,桓公、文公就不能稱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