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賞罰之柄——獎懲要公正嚴明 行賞用罰要因情施策(2 / 2)

這時謀士郭嘉站出來支持曹操的意見,郭嘉說:“烏桓地處邊塞,消息閉塞,必然沒有準備。我軍突然進攻,打他個措手不及,穩操勝券。荊州劉表是個清談之客,也無駕馭劉備之能,不會聽劉備意見的。請主公放心,即使我們傾國北進,也不會有後顧之憂。”曹操最後采納了郭嘉的意見。曹操部隊曆盡千辛萬苦,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大敗烏桓,迫使烏桓殺了袁氏兄弟舉手投降。曹操根除了後患。

凱旋之日,曹操舉行慶功宴,論功行賞。他讓人把出征前諫阻不讓出征烏桓的人名單給拉出來,這一下可把那些不同意出征烏桓的文武大臣嚇壞了,以為丞相要懲治他們。可是,等他們齊集帳下等候曹操責罰時,卻見曹操和顏悅色地說:“這次出兵雖然一舉成功,但不能以常規看待。為了軍中的糧食供應,被迫殺了許多戰馬,純屬是僥幸取勝啊!諸位諫阻北征,確是萬全之策,是為國家所考慮,理應受到獎賞。今後諸位有什麼好的建議,希望繼續直言,不必多慮。”說完,一一獎賞了他們。眾文武大臣看到這種場景,心悅誠服,感動萬分,對曹操的博大胸懷、超人的氣度更加敬佩了。〖〗曹操北征烏桓勝利後途經碣石,策馬上山,遙望渤海,回想自己功蓋寰宇,意氣風發,於是作《觀滄海》一詩。1747年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詞中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兩個偉人,一種心境,隻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已!

這裏曹操獎懲反用的目的,是為了不阻塞言路。如果懲罰那些諫阻不讓出征的人,就等於阻塞了言路,今後誰也不敢再提建議了。而作為政治家,如果要是沒有人提意見和建議,那後果是可悲的。因為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隻有集中大家的智慧才是無窮的。如果懲罰了那些諫阻錯了的人,將來誰還敢提建議呢?〖〗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

歐美企業家有一個用人的原則是,對於企業聘用的經營管理人員,如果在一年內不犯合理的錯誤,就要被解聘。所謂“合理錯誤”,就是指在經營管理中,由於開拓冒險而出現的合理失誤。歐美成功的企業家認為: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不犯這種“合理錯誤”,就說明這個人沒有開創性,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冒險精神,是個平庸保守的人。而一個不敢冒風險,沒有開拓精神的人,在競爭中喪失的機會比抓住的機會多,這種人是搞不好企業的。這一原則使企業經理人員敢於放開手腳,大膽工作,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

這實際上也是獎懲反用的做法。解聘,應該解聘那些在經營管理中犯錯誤的人,而不應解聘那些沒有犯錯誤的人。而在一些歐美企業解聘人員,恰恰就包括在經營管理中不犯一兩次“合理錯誤”的經理。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俗話說,沒有常勝的將軍。你要想幹事,不可能沒有一點失誤,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更不可能一點錯誤不犯,除非不幹事。從這個角度說,不犯“合理錯誤”就等於犯錯誤,犯了錯誤還有不受懲罰的嗎?

所以,我們現在回頭來看韓非子的“審時度勢、因情施策”思想,不僅是有效地“行賞、用罰”的基本法則,古為今用,也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出奇製勝的有效的法寶。韓非子的 “因情”,其實與我們今天企業中所施行的獎罰製度是出於同一想法,而且,無論是什麼獎罰製度都有其局限性,但隻要掌握了管理思想本質(宏觀管理),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具體獎罰製度,以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時代華納公司的已故總裁史蒂夫·羅斯曾說過:“在這個公司,你不犯錯誤就會被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