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加強對地方控製的措施,設十三刺史,刺史官級低於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國,監察地方的諸侯王和郡守縣令,以後,成為定製,形成一套監察製度。〖〗〖〗嚴嵩深得嘉靖皇帝的寵愛。在嚴嵩氣焰蔽天,權傾朝野,不僅滿朝文武紛紛阿附,甚至連六部尚書也曲意逢迎的形勢下,一批批監察官吏卻挺身而出,不顧身家性命,與嚴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嘉靖十六年到四十二年中,為搬倒嚴嵩,眾禦史和給事中不斷上疏彈劾,但一個個卻如飛蛾撲火,不斷遭受重創。直到嚴嵩80歲時,人漸混沌,處理朝政奏對不當,才漸漸失去了皇上的恩寵。加上禦史的不斷上疏,經過26年的不斷努力,嘉靖四十二年,嘉靖下令將嚴嵩的兒子處死,將嚴嵩削籍為民,籍沒家產。喧囂數十載的嚴氏父子的醜惡勢力終於土崩瓦解。
為了反掉一個貪官,竟然花費了長達26年的時間,這充分反映出如果以人治治天下,那麼,就算是有再完美的製度也無濟於事。因為取悅一人,便可橫行天下;控製一人,便可以抵擋住製度的所有進攻。所以,領導者要想有效地監督下屬,自己也必須做到清醒公正,不憑感情用事,情要服從法。
朱元璋在酷刑治吏的同時,也注意“懲防並舉”,親自主持將官民犯罪的案例編撰成書,頒行全國,警示和教育官吏。除《大誥》三編、《大誥武臣》,還有《醒貪簡要錄》、《昭鑒錄》、《臣戒錄》、《相戒》等書,既有反麵警示的,也有正麵教育的,可以說是典型的教材。從酷刑治吏到編書警示,晚年的朱元璋也已經逐漸認識到,天下大治,在於有好的風俗,而“善俗本於教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的教化的目的當然在於維護其皇權統治,但他的這種轉變對後人卻有一定的啟示。
現代企業管理,領導者應該注重企業製度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用製度管人,用文化提升人的職業修養。
〖〗西漢刺史製度是在原有的地方層層監察的基礎上(並非原來地方沒有監察),增加了中央直接監察的內容,使中央直接控製的監察權力得以延伸。刺史逐漸演變為地方長官,失去監察官的作用。有一位老板,在總結自己的管理經驗教訓時說:“我忙於渠道建設,對下屬約束較少,結果造成個別人損公肥私,甚至索要賄賂。後來我才醒悟到,這是我嚴重失察的地方,認為他們已經同我幹了幾年,以前很可靠,現在也會很可靠。我忘了管理是要靠製度,而不是靠信任。人是會變化的,包括我在內都要有必要的約束和監督,這樣才不會偏離目標。”
上級的約束猶如係在下屬腰間的褲帶,鬆了或緊了下屬都是沒有好心情去做事的。唯有係之合適,不鬆不緊恰到好處,下屬才會有一份好心情去工作。沒有監督的管理是放縱,科學的監督機製是管理的有效手段。
今天,我們已逐漸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對幹部進行日常考核、定期測評和群眾評議的製度和方法。即使如此,前人和外人的有益經驗仍然是我們應該吸取的寶貴營養。這些勤於考察而又能見微知著的做法,更是值得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