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是人的本性,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能夠通過一些手段去除私心,未免太天真了。但是,管理者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利用這些私心,盡量減少人的私心對企業的損害。一個好領導一定是一個體恤下級的人,管理下級既要做到秋風落葉一般的嚴厲,又要做到春風化雨般的關懷,這真是所謂恩威並進的用人之道。
漢朝時期,由於藩王專權不聽號令,直接威脅了漢景帝的統治,於是,想削弱藩王的勢力,主張削藩的先後有晁錯和主父偃兩人,雖然他們都力主“削藩”,但在“削藩”的方式上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
晁錯建議漢景帝用“削藩令”迅速硬性削藩,結果觸發了“吳楚七國之亂”。主父偃認真吸取了晁錯的教訓,建議漢景帝改用“推恩令”,逐步軟性“削藩”。漢景帝將一個大藩國劃分為若幹個小藩國,分封給藩王的子孫。幾代之後,所有的藩國都將趨於瓦解,通過廣封列侯,達到了製止藩王坐大的目的。
主父偃向皇帝建議的政策利用了人性,暗合了人人都想得到封地的願望,當事人也願意,所有的孩子大家都有份,自然落得皆大歡喜。如果哪個藩王不幹,他的兒子們首先會把他給〖〗公私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妬功。故堯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
——《商君書·修權》〖〗〖〗收拾了,還用漢景帝動手麼?
用自私的心理去克製自私的心理,結果鞏固了管理者的權利,這的確是個絕佳的辦法。這個原則也可以在管理中加以運用。雖然時代變了,但是,人的自私心理並沒有變,管理者維護自己的權威的需要也不會改變。
立足於這一理論,企業管理者既要利用人對利益追求的本性,也要規範人對利益的追求,同時,承認人的私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注重員工的待遇和以獎勵為機製來刺激他們的積極性。製度安排的出現就是為了約束人的行為,一種好的製度安排可以使人們的信用行為自然生成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製機製,是當今企業成功必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許多企業的失敗不是由於市場的因素,而是組織內部的混亂、無序造成的,加強內部控製不可忽視。
好的領導者之所以好,是因為能引導人民自覺地遵守社會道德、法律法規,使人民在為自己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他人和社會作出了貢獻。抓住欲望去引導人民,讓他們順其自然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就是最好的統治之道了。〖〗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