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製臣之策——駕禦下屬的方法 管理要去私心,行公義
人臣有私心,有公義。修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汙行從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則人臣去私心行公義;亂主在上,則人臣去公義行私心。
——《韓非子·飾邪》
臣子有私心,有公義。修身廉潔而辦事公正,做官無私,是臣子的公義;玷汙品行而放縱私欲,安身利家,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則去私心、行公義;昏君在上,臣子則去公義、行私心。
韓非子在論述統治術時,認為君主的公義與為臣者的私心是對立的,遵循為臣者的私心則國家混亂,行君主之公則天下大治。君主的職責就在於使為臣者自己去私行公,而實現這種政治之道的根本前提仍然在於君主本身能否大公無私。
韓非子一貫主張公私相分、公私相背,提倡尊公廢私,認為人是趨利避害、好利惡害的,需要往“公”的一方引導。韓非子要求以“去私心行公義”的最高原則來統帥忠、孝、仁、義等具體道德規範,並且把去私行公同盡力守法聯係起來。
荀子早先就提出過“以公義勝私欲”,可以認為是韓非子“去私心行公義”原則的淵源。但是荀子把公義同禮聯係起來,韓非子則把公義同法聯係起來;荀子講的公義是指封建等級和國家的整體利益,而韓非子講的公義僅是封建君主一己的利益。
倘若與其他法家諸子的公私觀作一簡要比較,不難發現,韓非子一貫主張的“公私相分”與“公私相背”其實是與前期法家思想一脈相承的。商鞅把公私提升到了國家治亂存亡的高度,認為“為天下治天下”是公,“擅一國之利”是私,其“公私相分”的觀點已非常明顯。慎到則明確提出了公私相悖的主張,認為君主應該廢私立公。從以上可以看出,前期法家在公私問題上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即主張“公私相分”,尊公廢私。這種公私觀對韓非子的影響非常大,而韓非子對公私問題的闡述則愈顯深刻和集中。
韓非子討論“公私相背”的理論基點在於“君臣異利”。正是因為君主與大臣之間存在利益衝突,所以韓非子提醒君主注意這點,反對公私不分,是非不明。
〖〗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製,去私恩。夫令必行,緊必止,人主之公義也。
——《韓非子·飭邪》人性既有公義,又有私心,一個好領導就要善於引導下級。以企業管理為例,當下級以“公義”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時候,管理者自然不用過於操心,因為這個時候的下級,行為公正,一切以企業的利益為重。作為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當下級的私心膨脹的時候,怎樣去管理,也就是怎樣管理好下級的私心。一個好領導在管理企業時,就要利用人性這二重性,使下級守公義而去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