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王霸之道——英明領導的原則 大權在握,專職專任(1 / 2)

第一章王霸之道——英明領導的原則 大權在握,專職專任

凡人主之國小而家大,權輕而臣重者,可亡也。

——《韓非子·亡征》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韓非子·難一》

凡是君主的封國弱小而卿大夫的封地強大,君主的權勢小而臣子的權勢大的,國家就可能滅亡。

英明君主的治理原則是:一個人不兼任兩種官職,一個官職不兼管數種事務。

在管人上,韓非子主張君主要大權在握、臣下要專職專任。國家的一切政命皆出於一人之手,進行一種集權統治。一個管理者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他必然要將權力進行分配。但是,分配的前提必須是大權在握,將分配出去的權利最終再彙集到自己的手中。臣下不能一人多職,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兼官兼事容易出差錯;一個大臣如果不兼任別的官職,不管自己職責之外的事務,就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這方麵,韓非子做過非常深入的闡述。他認為:聰明的領導者,不兼做多個事情,而是采取各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這樣的組織方式就能“居萬人之上”,維持管理秩序。有權力就可居萬人之上,駕馭下屬,失去權力便隻能受製於人。為此,韓非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駕馭活動的成功與失敗,與管理者是否具有實權緊密相關。所以,聰明的領導者應遵守這樣的原則: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曆代權臣篡位,除了擔任中央官職外,權臣還往往兼任一些重要的地方官職,如桓溫、劉裕等都曾兼任揚州、徐州、荊州等重要地區的州牧,營造自己的根據地。當年楊堅篡位的時候,同謀就勸他一定要當“大丞相、大塚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抓住政權和軍權。韓非子認為,英明的領導者應該把財權、賞罰、任免之大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裏,謹防枝強幹弱的現象出現。曹操就是深諳此道的高手。

三國時期,獻帝在遷都之前實際上已經大權旁落,不過是個傀儡而已。曹操早就手握兵權,控製著國家的命脈。可是曹操還覺得不夠,總是覺得獻帝礙手礙腳,除了兵權,他還想將任、免、賞、罰的政權全部攬過來,實現真正的大權在握,一人獨攬,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實現他的雄心大誌。

此時,有人向曹操進言說,漢氣數已盡,取而代之的應當在魏,曹操是土命,許都屬土,到那裏就一定會興旺。於是曹操就決定讓獻帝遷都。獻帝不敢不從,群臣也害怕曹操的勢力,也都不敢有異議。

曹操迎接鑾駕到許都,建造宮室殿宇,重立宗廟社稷、省台司院衙門,修營城郭府庫,又封了董承等13人為列侯。荀況、郭嘉、滿寵、李典、樂進、於禁、徐晃、典韋、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將士都受到封官。各個下級分工清楚,管製明確,沒有出現一人多職,或一職多事的現象。而曹操將所有的大權集中到自己的手裏,朝廷的大事都要稟告曹操。

一人多職必然責任不明,一官多事則必然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但是,這並不是韓非子最擔心的,這樣做的最大惡果就是下屬權力過大,對上級領導者的權力必然有所削弱,那麼,上級領導者的地位也就不穩固了。

一人多職,容易導致管理混亂。如果一個企業的老板支持一人多職,一旦出現問題時,就會你推我推不負責。這樣,老板本來想少一人任職,少支付一點工資,結果反倒造成效率低下,得不償失。

有一家高科技公司,生存技術含量很高的電子產品,但是,老板的管理卻不怎麼有“高科技”。該公司的DA板卡項目結束很久,產品還遲遲沒有出來,結果錯過了時機。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很多:調試問題、芯片采購問題、產品化監管問題。尤其是產品化監管問題,DA板卡項目結束以來,一直沒有一個專門的實權人物專門負責產品化,導致進度不緊不慢,芯片購買也幾度出現問題。

老板在管理上沒有專職專任,責任到人,公司在產品研發、產品試製和產品化這三個階段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沒有保證相應的人員配置,沒有製定嚴格的時間點,沒有安排專人進行監管。一人多職現象,催生出責任不明、時間投入不夠、進度拖遝等問題。一人多職不可能做好管理,隻能帶來板塊的衰落,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