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王霸之道——英明領導的原則 遠見卓識,明察秋毫(3 / 3)

三是觀察的準確性。這就要求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並能分辨出事物的細微差別。

四是觀察的快速性。快速性是度勢敏銳性的一個突出標誌。迅速地發現問題,抓住實質,做出判斷是見微知著的前提,也是領導多方麵素質的綜合體現。觀察的快速性,要求領導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在頭腦中對信息的吸收與消化,對經驗的綜合和運用,對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估計和對策的選擇,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複雜情況都能在瞬間完成。其思維特點和表現形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清晰、條理,判斷準確、迅速,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

與遠見卓識相輔相成的是明察秋毫,這是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另外一個重要本領。明察秋毫的素質可以幫助領導者看清事物的本原以及發展態勢,從而做到高瞻遠矚,遠見卓識。明察秋毫要求領導者對於組織的關注一定要注重細節的管理,管理之所以難度高,就是管理者既要關注長遠的規劃又要關注細節的管理。〖〗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在商界,一個善於管理的人,要明察所管理企業的實際情況。管理的前提在於認清事情的是非,考察企業的發展方向。在管理中,存在著很多假象,有些是人為造成的,有些是客觀造成的。因此,領導者能否辨明假象,往往就是管理成功的關鍵。領導者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成為分辨真假以及做到實事求是的前提。

在政界,為官必須有明鑒之識,不能洞察時事變化,不能預知禍福休咎,隻顧一時的得失,那是注定不能長久的。

唐朝的時候,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密謀誅殺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後來發動政變,中宗複位。姚祟當時任靈武道大總管,從屯兵之處返回京城,參與了密謀商議。後來,因為有功,被封為粱縣侯。

武則天被迫禪讓,遷回上陽宮。中宗率領百官去問武後的飲食起居。五公(張柬之、恒彥範、崔玄幃、袁恕己、敬暉五人因參加政變有功賜封郡公,又稱五王)彈冠相慶,隻有姚崇一個人痛哭流涕。張柬之等人問他:“現在哪裏是哭的時候?你恐怕會因而招禍嗬!”姚崇說:“我參與了討伐叛逆,算不上功勞。然而想到長期侍奉武則天,如今這樣做,是違背舊主啊!做人臣的應當善始善終,我就是因此而獲罪,我也心甘情願。”後來,武三思與韋後專權,五王被害,隻有姚崇幸免。

馮夢龍著有《智囊》,他對於這件事評論說:武後被迫禪位,五王彈冠相慶,姚崇獨自流涕。董卓被誅殺,百姓歡歌,隻有蔡邕痛哭。兩件事看似相同,禍福卻不同。就因為武則天是君主,〖〗武後遷,五公相慶,崇獨流涕。……流涕者,一時免禍之權術。崇逆知三思猶在,後將噬臍,而無如五王之不聽何也。籲,崇真智矣哉!

——(明)馮夢龍《智囊·上智》董卓是臣子;姚崇是為公,而蔡邕是出於一己之心。蔡邕歎息時,是他感恩之情的真實流露;姚崇痛哭流涕,是他免遭禍殃的權術而已。姚崇料知武後的侄子武三思還在朝,事情並未結束,日後可能報複,不像五王那樣不聽勸告。

所以,作為領導,一定要能夠遠見卓識而明察萬物,必須是一個度勢高手,通過對事物積極、敏銳、全麵地觀察、了解和預測,估計出“勢”運動變化的趨向和力度,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跟上形勢、適應形勢。這樣,既能夠防範和避免失敗、死亡等致命打擊,又能夠抓住機會以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