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王霸之道——英明領導的原則 遠見卓識,明察秋毫(2 / 3)

當年深圳海王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思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有關專家那裏得知了中國防治碘缺乏的現狀和目標。根據一些國際組織的統計,全球生活在嚴重缺碘地區的人達10億,而中國就達4億之多。中國現有人中口約60%的人生活在嚴重缺碘地區,全國2000多個縣中,1800多個縣嚴重流行碘缺乏病。而碘缺乏的危害又很大,它不僅僅造成甲狀腺腫大,碘缺乏危害更嚴重的是對腦發育、對智力的影響。 這一消息讓張思民產生了沉重的社會責任感,中國沒有聰明的下一代還怎麼持續發展?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一種有效、安全、科學的補碘途徑,為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做一點貢獻。

在論證這個項目時張思民說:“開發出好的補碘藥品對我們來說是一次良好的機會,在政府下定決心於本世紀末消除碘缺乏病的號召下,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好的藥品,海王豈不就有了良好的形象。中國有4億人口缺碘,那麼補碘的藥品還愁沒有銷路嗎?” 立項以後,經過數以千次的實驗,海王集團終於製造出了一種新型的防治碘缺乏的藥物。張思民把這種產品定名為“海王金典”。他認為,人的智力要比黃金還要寶貴。

當時作為一家大型企業集團,海王有很多可選擇的高利潤項目。如果僅僅追求直接的經濟利益,海王集團完全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開發補碘產品。因為與其他項目相比,這個項目可以獲得的商業利潤並不是最高的,可這個項目卻能夠產生出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張思民也認為,企業不能隻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抓住機會創造出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更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海王集團積極開發製造補碘藥物的行動得到了各級政府、有關國際組織和有關專家的熱情支持。1995年5月,海王集團與衛生部、《光明日報》等單位召開了“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的“全社會都來關注消除碘缺乏危害”座談會。國務委員彭珮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馬洪等到會並發表了講話。張思民也在會上承諾,要將“金典”產品銷售收入的5%無償捐贈給老、少、邊、窮地區,使更多的兒童早日免受碘缺乏的危害。就憑這個項目,張思民聲名遠揚,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物。海王集團自然從“海王金典”項目中收益不少。〖〗企業領導人一定要跟對形勢,要研究政策。在政策方麵,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製發展什麼,對企業成敗有莫大關係。做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層麵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一定會雞飛蛋打。

那麼,作為領導者,如何做到審時度勢呢?下麵我來談談審時度勢要把握的幾個原則。

一是觀察的客觀性。在觀察、認識問題時,必須客觀地、本質地看問題,避免主觀性、片麵性和表麵性。

二是觀察的全麵性。事物是普遍聯係的,要完整地把握一個事物,必須把握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多種多樣的關係的總和。我們觀察問題時,視野要開闊,搜集資料要全麵細致,不僅要看到事實本身,而且要注意事實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不僅要看到事物的正麵也要注意其反麵;既不能看到事物的缺陷就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也不能看到事物的優點就一好遮百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