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藝術 1?朋友式交流是一生的伴侶(2 / 2)

在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卡爾漸漸掌握了一些與孩子溝通的經驗,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傾聽的藝術”。

卡爾夫婦每天在卡爾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孩子講述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在講述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做出評價,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而我們也會對孩子的個性、待人處事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其實,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希望孩子有什麼事都與自己商量,征求自己的意見。但若要孩子做到這些,父母應該首先營造真心傾聽的氛圍,贏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與孩子無拘無束地交流下去。

在與孩子的交談中,他們會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但這種理解並不意味著一切由著他。對於他不正確的想法,他們會給予他及時的指導,並給他講清楚道理。

有一天,小卡爾對父親說,他不喜歡鄰居布勞恩夫人。父親問他為什麼,他說布勞恩夫人很少笑,一點兒也不親切。於是父親告訴他:“你不喜歡布勞恩夫人,是因為她看上去不親切,很少笑。可是另外有一些事情你也許不了解,布勞恩夫人的心地很好。如果你對她表示友好,她會很高興的。你們會和睦相處的。”聽了這些話,孩子開始重新認識布勞恩夫人,不久,他們果真相處得很好了。晚餐,對卡爾一家來說,也是教育的重要時刻。

他們時常在餐桌上討論家庭問題。每當這個時候,卡爾都不許有任何人來打斷他們。在這段時間裏,家裏的每個人都各抒己見。

卡爾發現,利用這種時刻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效果確實與平時不大一樣。小卡爾在此時談論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他自己也會因此產生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

父親有時還會專門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聚在一起,他們一起去田野,一起去樹林中野炊,共同分享彼此的情感。在這樣輕鬆愉快的過程中,父親和孩子談心就顯得非常自然舒暢。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讓孩子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和消極的都表達出來,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孩子總希望父母能與他共享快樂或分擔憤怒、恐懼、壓抑、悲傷,而一些父母,卻往往隻愛聽“好消息”,不愛聽“壞消息”。長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覺得什麼事情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還不如將壞心情埋在心裏。久而久之,消極情緒找不到發泄和化解的渠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發,變成一種對抗情緒,以致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損害。

事實證明,“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父母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同時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他便會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他的自信心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長此以往,這個孩子將能自信勇敢地麵對各種事情。卡爾認為,溝通是一種藝術,它的成功與否包括很多因素,諸如時間、地點、環境、方式等等。比如說當孩子非常需要安慰,而不是提問時,卡爾會擁抱、撫摸他,傳達給他沉默而溫暖的信號。有時候,當要表達某些卡爾覺得不便用口頭表達的情感時,他會寫在紙條上然後才傳遞給他。應該說,卡爾這些用心良苦的舉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些努力,他們與孩子有了良好的溝通和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麵,孩子也獲得了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跟孩子交流,有時候並不需要我們自己說,隻要靜靜地聽孩子把話講完,孩子也就滿足了。父母作為傾聽者所給予孩子的關注、尊重和時間,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