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藝術 1朋友式交流是一生的伴侶
沒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他們孤獨的心理比任何人都強烈,他們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人都迫切。一個孩子不管有多聰明,如果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那隻能是一個“孤家寡人”式的神童。這種孩子在將來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因為如果一個人隻限於自己的知識,而不懂得與人相處,那麼他的潛能也根本無法施展出來。這樣,即便才高八鬥,那也隻是個閉門造車的書呆子。
卡爾·威特一直注重培養小卡爾如何與人相處。為了讓他能夠與別人相處和睦,為了讓他能有很多朋友,卡爾曾要求他必須做到: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等,目的是讓他把這些作為與他人相處的準則,讓他能夠與別人以適當的方式交往。
卡爾·威特認為,善於與人交往就會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反之就會處處碰壁,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且,善於與別人溝通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都是孤獨和不幸的人。
卡爾講述了他一位朋友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朋友對卡爾說起他家庭的事:“我們有時候會出現問題,可是我們又不願意實實在在地說出來。部分原因是由於害怕,部分原因是覺得丟臉。大家全都是這樣,包括我和妻子,還有我們的孩子。”
卡爾告訴他:“如果你們想痛痛快快地把心裏話說出來,我建議你們舉行一個家庭會議,在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位朋友采納了卡爾的建議,他們每人買了一個筆記本,在上麵記下所有其他人對自己做錯的事情。並規定了一個時間舉行會議,每次會議結束時選出一個新的領導,由他來安排所有的事情。
後來朋友告訴卡爾,自從舉行家庭會議後,家裏的氣氛好多了。每次舉行家庭會議他們都像過節一樣,大家歡聚一堂。
開始時,他們彼此還有所顧慮,也還有很多矛盾。可是到了後來,大家都敞開心扉,毫無顧慮地暢所欲言,漸漸地那些矛盾都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以前,孩子們不敢與他多說話,妻子也有些怕他,他自己也確實很不自在。現在,孩子們逐漸地向父母袒露了他們的情感要求,希望父母晚上經常陪他們一起玩兒一會兒,父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同時也提出了對孩子的要求,即孩子要做到及時上樓吃飯、洗澡。他們一家人都很讚成這種溝通方式,這使父母與孩子可以輕鬆地暢所欲言,而且大家都樂於去實施民主做出的決定,家庭的情感溝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並且,這位朋友和妻子的感情也恢複到了新婚時那樣美滿。
卡爾把這種方式稱之為自助家庭教育。他說:家庭生活可能會使家人之間產生心理障礙與隔閡,但同時家庭也具備一種積極的力量,家長應該主動而充分地利用這種積極的力量來解決家庭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母親要麵對繁雜瑣碎的家務,而孩子的不整潔更增添了她的負擔;父親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卻是孩子調皮搗蛋、吵吵鬧鬧。這時父母也許會容忍下去,但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教育,而且還會讓父母感覺到壓抑,甚至覺得世界都對他充滿敵意。顯然火冒三丈、大聲責罵不是明智之舉,因為這樣隻會加深與孩子情感上的裂痕。
卡爾告誡這樣的家長,應該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和方法來解決衝突,讓全家人都坐下來,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之中舉行家庭會議,這樣的方式會收到較為滿意的結果。
卡爾認為,積極的溝通不僅是父母教育孩子和與孩子對話的重要途徑,而其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從小卡爾3歲起,卡爾就讓他參加類似於家庭會議這樣的活動,與卡爾夫婦以及女傭討論某個問題。盡管他那時還不能聽懂每一個字,但他已經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人與人相互間怎樣交談,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具有什麼樣的能力。
家庭會議的方式會涉及到家庭教育中很多具體而重要的細節,而這些可能是被教育的雙方所忽略了的。如:母親表示,如果孩子能幫她洗衣服和曬衣服,她會很高興;而如果父親能夠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兒,那孩子同樣也會很高興的。對於父母而言,把握了這些孩子所在意的細節,無疑有助於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孩子。這種深入的理解令孩子信任父母,更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