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亮亮與小濤同住一幢樓,同上一所幼兒園。他們的媽媽也都很疼愛孩子,但是兩人的觀點不同,做法不同,教育結果也就很不一樣。孩子上幼兒園中班時,老師要求孩子學習整理床鋪。兩個孩子清晨起床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自己動手疊好了被子。
麵對孩子自己動手疊的並不整齊的被子,兩位母親是怎樣做的呢?
亮亮的母親氣衝衝地衝孩子喊著:“我說你不會疊,你偏要逞能,看!疊得亂七八糟,像什麼樣子!走開,讓我重新給你疊。”媽媽毫不猶豫地把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疊好的被子打開,重新疊了起來。亮亮灰溜溜地走到一邊,傷心透了,從此他不願再“逞能”,不願再嚐試著自己做事情,反正媽媽能幹,讓媽媽去幹好了。
小濤的母親欣喜地讚賞著孩子:“喲!今天小濤自己疊被子了,真能幹。來!讓媽媽看看。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教孩子怎樣把被子疊得更整齊。小濤受到鼓勵,不僅把被子疊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都越來越強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矯健的雄鷹,但要讓雛鷹變成雄鷹,就必須讓它自己去飛。因此,要想讓孩子長大成才,自立於社會,一定要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高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能力。在這一點上,小濤的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有遠見的。
教育家卡爾·威特反複強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父母千萬別替他去做。這個準則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至關重要。對小卡爾的教育,他一直遵循這個準則。
卡爾認為,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就剝奪了他們進行實踐的機會,就等於對他們說:“我不相信你有能力和勇氣來把這事做好。”
卡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因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倍加疼愛他。當孩子已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喂他吃飯,替他穿衣穿鞋。當他再大一些的時候,他仍然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衣服上的紐扣,也不會穿鞋。而和他同齡的孩子卻把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有人告訴他的母親,讓他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吧,因為像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會穿鞋戴帽了。可是他的母親卻說:“我愛我的孩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在卡爾看來,這位母親這樣做正是害了她的孩子。一個好母親,她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她的孩子,卻不知道她的做法實際是在告訴孩子:你是無能為力的,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