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2 / 2)

孩子到了1歲,就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他們什麼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已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製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於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支持、鼓勵他們:“你隻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幹不了!”

卡爾夫婦在培養孩子獨立意識方麵做得很好。

當小卡爾應該學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讓他自己嚐試,一邊指導示範,一邊看著他自己穿好。從不催促他,隻是慢慢地說:“你是可以自己穿上的,慢慢來,不行爸爸媽媽再幫你。你忘了,你已是一個大孩子了。”如果小卡爾還堅持不能自己穿,他們就繼續鼓勵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爸爸媽媽閉著眼睛數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這時小卡爾可能繼續下去,也可能開始哭起來而不再做任何努力。他們這時就不再理他,當小卡爾發現他的哭鬧並不能引起父母的同情時,就會繼續嚐試靠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小卡爾很快就學會了自己穿衣服。

卡爾還講述了德國人是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在古代德國時期,兒童就被當做獨立的成人來對待。貴族們往往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另一個城堡的其他貴族那裏,學習怎樣做真正的騎士。他們認為在離家獨立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備一個騎士所應有的素質和知識。可見,對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視,是自古以來的一個優良的傳統,這對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極其重要。

卡爾認為,這種傳統意識至今並未遭到摒棄,很多父母甚至認為這是比傳授孩子知識更重要的職責,他們放手讓孩子去鍛煉,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能力。他們的這種做法是應該得到極力推崇的。但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做不好,習慣於包辦代替,習慣於指手劃腳,總以擔憂的目光注視和提醒孩子,或者幹脆替孩子掃除障礙,鋪平道路。這種態度和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阻礙了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在對小卡爾的教育過程中,卡爾就非常注重對獨立意識的培養。小卡爾剛出生,卡爾夫婦們就把他放在搖籃裏而不是抱在懷裏給孩子喂奶規定時間,如果沒到時間孩子再怎麼哭叫也不喂。

卡爾·威特指出,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對自我意識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不借助於任何的依賴就能形成自己的意向,做出他們自己的決定,自我實現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履行自己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