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2杜絕孩子的惡習
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既健康又聰明?可有的家長卻在錯誤地“愛”著孩子。他們不承認也不相信,他們的“愛”會害了孩子,而且是“愛得越深害得越慘”。
莊稼人非常清楚,要想苗兒長勢好就離不開澆水、施肥、除草、滅蟲。這澆水和施肥,是保護苗兒茁壯地成長,而除草和滅蟲則是預防苗兒不受到任何病害的侵噬。《三字經》雲:“養不教,父之過。”俗話說:“養子不教如養豬,養女不教如養驢。”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成長的這個搖籃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
由於卡爾對孩子的教育略有一些成績,很多認識的和不認識他的家長時常向他請教一些關於孩子惡習的問題。
卡爾認為隻要父母仔細地觀察孩子,盡量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那麼這一大堆令父母擔心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一位媽媽對卡爾說,她孩子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真不知該怎麼管教。卡爾指出,要想讓孩子變得有涵養而不粗暴,首先必須弄清楚原因。
為什麼孩子容易發脾氣呢?
卡爾認為,孩子之所以容易發脾氣,是因為孩子心有一種無法遏製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因挫折而形成的一種負擔,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冷靜,不要火上澆油,更不要用簡單粗暴的行為加以製止。孩子靜下來之後,家長要加倍體貼,好言安撫他。有的孩子發脾氣時不準人抱,抱著他就等於火上澆油,那麼父母不要硬去抱他,隻需收拾好易碎的東西,保護好孩子不受傷就行了。什麼事都要等他冷靜下來後再說。
當孩子正在氣頭上時,不要試圖與他講道理,因為這時的他什麼都聽不進去。而且,父母更不該向孩子發脾氣,要知道發脾氣就像傳染病,用發脾氣的方法製止發脾氣是不明智的,這隻能使脾氣越發越大。
卡爾還指出,孩子的壞脾氣,家長決不能以獎勵或懲罰的手段去對待,應該讓孩子懂得發脾氣既得不到什麼也不會失去什麼。例如,孩子因為不想吃飯而發脾氣,脾氣發完之後,飯還是要吃的,這個道理父母必須為孩子講清楚。
孩子如果在大庭廣眾下發脾氣,父母就不能順著他。孩子雖小,但自有他狡猾的一麵,他會利用大人的麵子這一弱點來威脅父母。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想辦法不讓孩子知道這一點。如果孩子當著他人的麵提出什麼要求,父母要區分要求的性質,合理的要求就滿足他。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間接地拒絕他,找個下坡路善意地敷衍一下。
一般地說,孩子發脾氣主要是因為自身太弱小,麵對問題常常是無能為力。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能力增加後,生活中的挫折也就越來越少。在父母的正確指導下,他也會慢慢地變成一個好孩子。
有的孩子很任性,動不動就耍性子,父母對此無計可施。於是,父母在很多的時候就采取遷就的態度,卡爾認為這種做法是極端錯誤的,因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得寸進尺,越加任性。
其實,對於孩子的任性行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早做準備。在預料到他要做出任性行為之前,為避免孩子發脾氣,父母要采取一些預備措施。比如,孩子想買玩具,但是父母如果認為沒什麼必要,就應適當地采取措施,可以對孩子說:“我去問一下你的媽媽,看你這樣大的孩子適不適合買這種玩具,如果她說合適,我就給買。如果不合適,就不買了。”事先把可能不買的信息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做一個心理準備,提前做好心理上的調節,任性就可能避免了。
人們經常為一時的情緒、興趣、欲望所支配,造成本不該有的損失,甚至最終輸掉自己。因此,讓孩子學會控製自我、支配自我並自覺地調節自我,即讓孩子既能自覺完成理所應當完成的任務,又能夠抵製不良行為,是每個父母應負的責任。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注重把對孩子外在的約束力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自我控製能力,這樣孩子今後才能真正獨立走入社會,求得很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