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求學之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 / 1)

第十六章 求學之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

孔子在講完課後,學生子貢過來對他說:“夫子,弟子侍奉您已經很長時間了,自己的才智已經到了頭,我對學習也已經感到厭倦了,再學習下去也不會有什麼進步了,我願意去休息休息。”

孔子就問道:“你願意到哪裏去休息呢?”

子貢說:“我願意去侍奉君主。”

孔子說:“《詩經》上麵說:‘從早到晚都要以溫和恭敬的態度對待君主和民眾,要謹慎地處理繁雜的政事。’去侍奉君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啊,怎麼能說去休息呢。”

子貢說:“那我去侍奉父母。”

孔子說:“《詩經》上麵說:‘孝子是永遠不會得到休息的,你還要給你的宗族以恩惠。’要做到這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麼可以說休息呢?”

子貢說:“那我到妻子和兄弟之間去休息。”

孔子說:“妻兒兄弟之間的事情是非常繁雜的。《詩經》雲:‘夫妻情投意合,相互之間就像彈琴瑟一樣和諧,兄弟們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共同快樂。’要做到這種地步,也好似很困難的,你能說這是去休息嗎?”

子貢便說:“那我就去種田以得到休息。”

孔子說:“種地怎麼能可以說是休息呢?白天要出去割茅草,晚上要在家打草繩,還要趕快修房頂,還要擔心耽誤了種百穀的時節。種地又怎麼能得到休息呢。”

子貢最後說:“難道我就沒有休息的時候了嗎?”

孔子說:“合上棺蓋,一切都停止了,也不會知道世界的變化,這就是你可以得到休息的時候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隻要到了合上棺蓋的時候才可以說你學習厭倦了。”

可見,孔子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即使再累也不會覺得,如果不是樂知的人,即使不累也會覺得很無聊,這是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興趣能夠讓人更多地接觸該領域的內容。

2.興趣能夠讓人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興趣往往能夠讓人提出很多問題,同時驅動人去及時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方法,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模糊點越少,就越有信心,也具有比其他人更容易解決問題的實力。在具有興趣的領域,人們的認識往往較多,而且也相對不容易茫然。

3.興趣能夠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複習。

4.興趣能夠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5.興趣能夠激活思考。

6.興趣在很多時候就是學習的方向。興趣的重要性就在於人們能夠提出比較具體的學習目標,並很容易從專業的學習中獲得成績和成就感。

7.興趣讓人不容易疲倦。

據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所謂興趣,就是一種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長大後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受環境影響才逐步形成的,我們知道,一個小孩子,剛學說話,當母親教他發聲、認字、寫字時,這裏麵就有語文啟蒙的因素。後來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一種傾向,這種心理傾向隨著接受的影響日趨增多,變得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牢固,這就是興趣。由此看來,興趣是後天形成的,是受環境影響的結果。這種學習興趣勢必發展成愛好和誌向,是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求知的欲望和內在動力。可見,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

興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沒興趣可以轉變成有興趣。有了興趣也可能喪失興趣。學習興趣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興趣的產生當然需要外部條件的引發,古人說:“啟其蒙而引起趣”就是這個道理。當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真正學進去了,並經過自己的鑽研,獲得了成功,於是也就產生了興趣。這正如蓋茲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往往就是這樣互相促進、互為因果的。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許多科學家獲得成功的經驗中就有一條,他們都有廣博而濃厚的興趣和愛好。當然,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失敗也,是經常發生的,這是對你的興趣和愛好的考驗,隻要你的興趣和愛好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甚至上升為一種誌向和報負,那麼就會產生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意誌,你就會千方百計、竭盡全力地克服困難、戰勝失敗,達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境界,從而獲得更大的成績,這使你的興趣更濃烈,愛好更堅定。

興趣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讓人從困難中奮然而起,它能賦予人以熱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