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求學之道 活到老學到老(1 / 1)

第十六章 求學之道 活到老學到老

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學無止境,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煩之心。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

世間有“知足者常樂”一說。而且,大多數人都承認,知足常樂是一種美德。是的,這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環境,知足常樂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質生活上,知足者常樂。如果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有幸福。而在事業上,在學習上,總是知足就會裹足不前。所以,在學習上,要知道精進才行。

什麼是精進呢?精是專一。進是不斷。專一不斷地進取,才是對學習的態度。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斷進步。這就需要有善於發現別人長處的能力。如果一天到晚總是在挑別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別人的優點,就很難說有什麼可學了。到頭來學不到本事的是自己。而隻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才可能向別人學習。

早在我國春秋時期,晉平公有一次問師曠:“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古人尚且如此,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應該認識到學習是給自己補充能量,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於廢料,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生存下來。學習時留意你身邊的事,要善於思考,善於分析,善於整合,隻有這樣才能創新。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造財富的過程。學習就是創收,學習就是創業。

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我們從小就聽別人說,長大以後我們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話雖是這樣說,可做起來就不像說的那麼容易了,人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惰性”的動物,常常滿足於現狀,經常是吃以前的“老本”,沒做到“學到老”,而隻是“活到老”。“活到老,學到老”這話說起來很順口,聽起來很順耳,拿來教育別人很容易,用在自己身上總要摻假,不是嗎?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你一直也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學習。但這種被動的學習效果肯定不會明顯。如果你自己有這方麵的意識,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地主動學習,你就能一直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毛澤東曾經說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如果真正實踐起來,這個“天天向上”是個非常難以達到的境界,它需要我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精神。

在離德國科隆不遠的西比希城,約翰娜·瑪克司夫人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早在1994年,當時70高齡的她,經過長達6年的刻苦攻讀完成了學業,就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科隆大學的教育學碩士文憑。9年之後,瑪克司夫人又在79歲時,完成了長達200頁的博士論文,論文的題目是:“如何度過晚年——學習使老人永遠充滿活力”,最後她被科隆大學授予教育學博士學位。西比希城的市民們,無不對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讚歎不已,由此她還當選為該城“最偉大的女性”。

在我國也不乏有許多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即使是在臨終前的那一刻也不忘記學習。現在國內出現的各種老年大學、培訓班都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體現。可見國人對這一觀點的認同。

全國人大代表林強曾提交過一份議案,呼籲製定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全民終身學習法》,促進全民終身學習製度的建立、完善和發展,迅速提高全民素質,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人才基礎。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教育幾乎等同於學校教育,忽略了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沒有看到教育原有的終身性和發展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生態的不平衡。目前,許多地方出現了多種專業人才緊缺的現象,必需的專業人才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已成為許多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加強終身教育,大力培養各方麵人才,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