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良藥何必要苦口(1 / 1)

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良藥何必要苦口

孔子告訴我們,如果朋友不接受我們的勸阻,我們就要學會適可而止,不要一味地堅持,到頭來自取其辱不說,連朋友都得罪了。

每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朋友,朋友就是關鍵時刻可以給你提個醒、幫個忙的人,我們對待朋友的錯誤,理應坦誠布公地加以指出並勸導,推心置腹講明利害關係,勸其改過自新。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口,忠言逆耳,但我們的目的是好的,出發點是善良的,朋友理應理解。

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湖南一名來自單親家庭的女生,因為父親批評了她幾句之後,竟然喝了自家的農藥,被鄰居發現之後,送往醫院進行搶救,才挽回了生命。這個故事讓我們深思,大家都知道,對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吃苦藥是非常痛苦的事,有的孩子寧可生病,也不吃藥,所以每次給孩子吃藥成了家長最頭痛的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藥商想出了妙法,那就是在苦藥外麵裹上一層糖衣,讓孩子們像吃糖豆似地輕鬆愉快地吃下苦藥。同樣道理,忠言為什麼一定要逆耳呢?對於未成年的孩子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來說,如果順耳豈不是更好!忠言要順耳,那就要給它裹上一層“糖衣”,也就是為“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先肯定後否定,這樣又能達到規勸的效果,又不至於讓受勸者難以接受,豈不兩全其美?

讓我們再看一個良藥並不苦口的故事:樂羊子外出學藝幾年未歸,家境貧寒,婆媳相依為命。一天,婆婆饑餓難忍,偷偷殺了鄰家一隻雞。樂妻得知後雖然十分生氣,卻並未責備。當婆婆把煮熟的雞端上飯桌時,她卻不動筷子。婆婆問其故,樂妻哭著說:“媳婦不孝,沒能侍候好婆婆,竟讓您吃不上自家的雞。”婆婆聞言,羞愧不已,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這類事情。樂羊子的妻子,麵對婆婆的錯事,能設身處地地照顧到婆婆的臉麵,運用了一個婆婆最願意接受的方式,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話勝過了千言萬語的說教。

若想讓忠言“順耳”,就需進言者有極好的思辯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說要口才好。從古至今,能夠圓潤通達者多為能言善辯之輩,不善言辭者往往處世艱難,甚至遭致失敗。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燭武》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仇敵,隻有永遠的利益。燭武深知這一點,於是迂回曲折,從對方的利益出發,來說服秦伯退兵。《勾踐》一文中,我們能夠看出越王勾踐並不是複仇者,而是有膽有識的政治家。在10年的時間裏,他明白了許多道理,並將這些說於國人。由此可見,他也是非常善於利用一張嘴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的。《鄒忌》一文中,口才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大家肯定都知道,殷商時期的大臣比幹就因為進諫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鄒忌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勸諫講究技巧,並不著急直入主題,而是巧設情景,從個人生活小事說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由近及遠。同時,他的善諫還體現在他針對不同的勸諫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齊王喜歡隱語的個性,所以在他的勸諫中采用了含而不露的表達方式,做到了良藥蜜口利於病,忠言順耳利於行。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的人脫掉衣服。北風刮起刺骨的寒風,想刮掉人身上的衣服,但行人卻將衣服裹得更緊。太陽用陽光溫暖照人,天氣漸漸暖和,人也就自動把衣服脫了。這個小故事很好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批評和規勸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用強製的手段、生硬的話語,最終惹人反感。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觸龍說趙太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遠及近,層層深入,使堅冰逐漸消融,可謂水到渠成。

縱觀曆史,從古代的孟子、晏子,到近代的孫中山、李大釗,再到國外的華盛頓、林肯等,他們都有著極其高超的語言表達本領。可以說,是他們在運用言語推動著曆史的前進。說話也是一種藝術,它能幫助我們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講究說話的藝術,就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目的。批評,也是一門語言藝術,板起臉孔言詞犀利的說教不一定是正確的,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語氣,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良藥何必苦口,忠言無須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