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交友應不分貴賤高低(1 / 1)

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交友應不分貴賤高低

老子說:“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優點而學習,對照別人的短處和缺點進行自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短處和缺點,有則改之,無則警惕。孔子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胸襟,所以,他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結交的朋友多了,即使不是什麼摯友,但是從這些朋友當中也會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及時地改正。

其實結交朋友也是如此,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要看到並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不能隻看他身份的高低貴賤。比如,有一天,孟子的學生萬章詢問說:“請問老師,交朋友的原則是什麼?”

孟子說:“交朋友不依仗自己年齡大,不依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富貴權勢。結交朋友,就是學習對方的高尚品德,因此心中不能有任何倚仗的觀念。”

萬章說:“老師,我還是不大明白,您再詳細地說說吧。”於是孟子講了一個故事。

孟子說:“魯國的孟獻子是一位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結交了樂正裘、牧仲等五位好朋友。他結交時並不倚仗自己的高貴權勢。他的五位朋友如果認為孟獻子具有大夫的權勢,也就不會與他結交朋友。不僅大夫如此,小國的君主也有這種意義上的朋友,譬如費惠公曾說:‘我拜子思為師,把顏般當朋友。’晉平公也曾拜訪隱居在狹小巷子裏的亥唐。即使是貴為天子的堯也是如此,順還在田間耕作的時候,堯把舜當作朋友,並且有禮貌地接見他。舜有時去朝見堯,堯便安排舜住在別宮裏。有時要到舜那裏吃飯,二人輪流互為賓主,這是天子與百姓交友的典型例子。地位低的尊敬地位高的是尊敬貴人,地位高的尊敬地位低的是尊敬賢人,二者的意義是相同的。萬章,你明白了嗎?”

萬章說:“我明白交友的原則了。”

朋友之間沒有什麼地位貴賤高低之分,隻是身份不同而已。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許多人持這樣的交友態度:看不順眼者不來往;興趣不同者不接近;話不投機者懶得說;令人不愉快者斷交。

當然,我們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則,這種交往的態度和原則也無可非議,但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做事還是有點彈性,即靈活性為好,交往也是如此。我們交往要因人而宜,在堅持一定原則的情況下保持彈性。

讓我們再看一個故事:有一堆泥土曾經非常討厭帶刺的玫瑰,不明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玫瑰,但是有一天,人們不經意間在它上麵種了玫瑰,它也無能為力,隻能默默地滋養,直到玫瑰被人們拔走,它才感到了孤獨。但是一個路人卻發現了它,因為它散發出芬芳的香氣,便把它帶回了家,一時之間,他家竟然香氣滿室。路人好奇而驚訝地問這堆泥土:“你是從大城市來的珍寶呢,還是一種稀有的香料,或是價格昂貴的材料?”泥土說:“都不是,我隻是一堆普通的泥土而已。”

路人又問:“那你身上濃鬱的香味是從哪來的?”

泥土答:“我隻是曾和玫瑰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罷了。”

可見,無論是我們曾經多麼討厭的人,身上也有我們沒有發現的優點,所以我們交朋友不能片麵地看待他。隻有真心地跟他相處,才會懂得,世上沒有不可交的朋友,如果你對一個人看不順眼,或與他話不投機,但這個人並不一定是“小人”,他也有可能成為對你有所幫助的君子,身上也有你沒有的優點,如果你一律拒絕,將來未免感到可惜。也許你會說,一個人話不投機、又看不順眼,自己還要裝出副樣子去“應付”,這樣做人做事未免太辛苦了。是的,這樣是有一點你讓你覺得委曲,但一個人要有一點這樣的功夫,並且還要不讓人感覺到你是在“應付”他們。要做到這樣,隻有敞開自己的心胸,主動去接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