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交友也是一門學問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麵:“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麵。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誼,需要真誠。《詩經》上寫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連鳥兒也以鳴叫尋找朋友,更何況人呢!
然而,有的人拉幫結夥,胡作非為,互相利用,把友情建立在一己私利的基礎上,最終不歡而散者居多。而有些人卻堅持交友的原則:誌同道合。
所謂的誌同道合,就是說,朋友之間隻有誌向相同,才能取長補短,在一條大道上攜手向前。李白和杜甫是同時代的偉大詩人,及至在洛陽相遇,相見恨晚,於是共同漫遊名川大山。杜甫為李白的風采和才華橫溢所吸引,又為他的鋒芒畢露的處世態度和狂妄所擔心,因此,向他提出了友誼的忠告:“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也以杜甫的友誼為重,他們在灑淚而別時,定下後會有期:“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一直到現在,他們兄弟般的友情仍傳為佳話。
巴金說:“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盞明燈,離開它,生命就沒有了光彩。”確實,友情能給人的一生增加歡樂和勇氣,能使人集思廣益而不至於孤掌難鳴。但重要的就要看你如何擇友,如何建立和發展友誼!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的為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你隻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便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友之道重在擇友,孔子用簡潔明了的話告訴我們擇友的標準: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是要求這個朋友首先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標準。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照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與信念。
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一種美德,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寬容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一種悲憫,是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的關懷與包容中所折射出來的光芒。
友多聞,是指見多識廣的朋友。他們可以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可以到朋友那裏,讓他的廣見博識為你排憂解難,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幫助。
藺相如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獲罪,打算逃往燕國躲避。相如問他:“您為什麼選擇燕國呢?”繆賢說:“我曾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私下裏握著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相如勸阻說:“我看未必啊。趙國比燕國強大,您當時又是趙王的紅人,所以燕王才願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他甚至會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有幸獲免。”繆賢覺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說的辦,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了趙王的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