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交友之道 交友也是一門學問(2 / 2)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文子流亡在外,經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嗇夫,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後麵的車輛呢?”文子說:“我曾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他這樣迎合我的愛好,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別人的好感。”於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後麵的兩輛車馬,把它獻給了自己的國君。

這兩個故事頗能給我們啟示,什麼樣的朋友才能靠得住?還是應該按照孔子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之原則去衡量和比較,必須要從一個人的本質上去分析和判斷,之後才能決定這個人是否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朋友是與我們比較親近的人,經常與朋友在一起,或多或少肯定會受其影響,曆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孟子幼年喪父,由母親獨自撫育。孟母靠給人家紡紗織布維持生計,母子倆過著清貧的生活。孟子幼年時,他家住在鳧村(今屬曲阜)的一片墓地附近。他經常和小夥伴們去看出殯埋葬死人。回村後,還和小朋友們一起堆土墳,學打幡、抱罐,還學死者親屬的各種哭法。有的悲切淒楚,感天動地;有的明哭暗笑,掩人耳目;有的幸災樂禍,假情假意。孟母看到這種情況,感到在此居住下去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於是搬到鄒國都城中心去住。沒想到新居靠近集市,孟子經常到集市上去玩,他聽到的是各種叫賣聲,看到的是行商坐賈競相牟利的各種行徑,慢慢地也羨慕起做買賣、掙大錢的人來。他經常和小夥伴們玩做生意耍花招的遊戲,看誰騙了誰。孟母目睹兒子的作為,擔心兒子學壞,終日吃不好,睡不安。她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下去,兒子必然變成一個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人。孟母感歎地說:“這也不是我兒應住的地方啊!”於是孟母決定再搬一次家。孟母經過選擇,把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這裏環境幽靜,經常聽到琅琅的讀書聲,看到師生們彬彬有禮的文明之舉。這裏的環境使孟子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看到這些,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們居住的好地方。”從此,孟家便在那裏安居下來。孟子到了新的學習環境,進步很快。從此,他專心讀書,持之以恒,終於成了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由此可見,交友重在擇友,既然我們一生中不能沒有朋友,那麼讓我們都像孔聖人學習,掌握擇友之法、交友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