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忠孝之道 何為真“孝”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大意應該是:如果你想做個好人,那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當然,傳統意義上的“孝”,是那種沒有自我的盲目順從,和現代人所推崇的個性張揚,展現真我,似乎相差甚遠,格格不入。但是,在道德水準嚴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這個詞,在我看來,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現實意義。“社會大家庭,家庭小社會”。家庭,作為構成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它的和諧與安寧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與發展方向。“家和萬事興”,“家和”是“萬事興”的前提與保證。隻有“家和”,才有整個家庭的幸福安康,也隻有“家和”,才有整個國家的興旺與安定。
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使“孝”的含義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意義上的“孝”,已經不再是傳統中的茶足飯飽與衣食無憂,它更多的應該體現在對於父母及老人在精神領域的關懷與照顧,更多的是滿足老人對於天倫之樂的追求與向往。有一首歌唱的好,“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其實,現代的“孝”,應該更為簡單,它在更多的時候僅僅隻體現在工作之餘對老人孤獨心理的些許承擔,或者,僅僅隻是與父母一道吃一次精心準備的晚餐。時代在變,而老人對於兒女的那份擔心與愛戀卻不會變;生活在變,但“兒行千裏母擔憂”的道理卻不會變。所以,我們的“孝”,在現代社會,就是讓為人父母的知道,有了兒女,他們便不再孤單;有了父母的牽掛,做兒女的會永遠平安。
父母與兒女,永遠不會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父母與兒女,永遠都會有思想上的代溝存在。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父母對我們的那份“多餘的擔憂”,就如同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我們的兒女對我們的那份永遠的“反叛”。但是,這其實並不應該成為我們與父母溝通的障礙,也不應該成為我們為“孝”的負擔。人與人之間,隻有溝通,才能理解彼此的思想,也隻有溝通,才能化解矛盾,和諧共處。與旁人尚且如此,與我們的父母是不是更應該敞開彼此的心靈呢?
尊重別人,孝敬父母,與展現自我和張揚個性,本不應該是一對無法化解的矛盾。“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去聽聽別人(包括我們自己父母)的意見與建議,對我們很有好處。再則,為人父母者,對於兒女,大概永遠都隻會為其好,不願助其壞吧?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尊重別人,孝敬父母,永遠都不應該成為落後於時代的思想,成為不符合現實的古董,而應該永遠成為我們所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孝”是營造和諧家庭的法寶,隻有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融洽了,隻有我們的家庭關係和睦了,我們的整個社會才能夠走向和諧,走向穩定,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地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