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忠孝之道 親情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孔子的話告訴我們,宰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領受父母三年不離懷的養育之恩,卻無感恩之良知,乃至在服喪期間,心安理得地享受錦衣玉食;二是宰我重利不重情,別人服喪期間悲痛欲絕,茶飯不思,而他卻在那裏算著自己的經濟賬,考慮什麼守孝劃不劃算的問題,所以讓孔子非常生氣。一個人對養育他的父母尚且如此冷漠,那麼他才華再高、經濟再富足又有什麼用呢?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人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大意應該是:如果你想做個好人,那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當然,傳統意義上的“孝”,是那種沒有自我的盲目順從,和現代人所推崇的個性張揚,展現真我,似乎相差甚遠,格格不入。但是,在道德水準嚴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這個詞,在我看來,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如果你以前還不理解父母對你的愛,還不懂得父母對你的愛,還不知道去表達你對父母的愛,那麼現在,也許你該對父母之愛的珍貴和神聖開始有一個新的理解。盡管當今社會受到了西方極端利己思想的腐蝕,我們身邊的許多愛在萎縮,在淡化,但是神聖的父母之愛,始終沒有褪色,從來沒有貶值。根本原因,在於這種熾烈而持久的感情,根植於每個為父母的心靈深層,是難以抑製的關心,是自覺自願的奉獻,它使父母和子女單獨的個體之間的屏障消失,它超越了隔絕與局限,超越了孤獨、疏遠和絕望。也就是說,在父母那裏,這是一種與生俱有的美德,是今世生命得以充實的活動。疼愛兒女的情感,融化在所有父母追求兩世吉慶的一言一行之中。隻有這種愛,才能使父母找到愛的幸福,也才能覓得愛的獎賞,因為愛兒女就是為人父母生命的本身!
讓我們互相提醒,互相勉勵,無論世事多麼繁雜,無論情況如何變化,無論侵擾怎樣嚴重,我們都始終以虔敬之愛心,仗義之雙手,溫暖之話語,燦爛之笑容,麵對我們的父母,善待我們的雙親。進而,將這種美德堅持下去,延伸開來,愛鄰人,愛同胞,愛民眾,愛人類,讓整個世界沉浸在愛的海洋之中。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忘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們,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為人子女的隻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喂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的現在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