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言行之道 話要說到點子上
“言必有中”說話要說到點子上,這是一門高深的說話藝術。有人曾經說過:“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最容易,因為3歲的小孩也會說話;最難,因為最擅長辭令的外交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
孔子本身就是一個說話能說在點子上的人,話雖少之又少,但微言大義,深不可測。現在就以孔子3次對問政的回答來說明這個問題吧。告訴人家怎樣行政或做官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一般情況下不長篇大論是說不清楚的的,可孔子隻寥寥數語即大功告成。
首先看子貢問政。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
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這是孔子的政治哲學,能不能絕對奉行得通,就要斟酌時代與環境的情勢。儒家政治道德的理想非常高,是對的,但是懂了以後用起來,還是要知道權宜、變通,不能太迂腐。
子貢問領導政治的道理。孔子的觀念有三個:“糧食充足”,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的安定;大家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好。其次“軍備充足”,國防得以建立。能夠做到“足食足兵”,還要使人民對他信賴。這幾件事做起來很難,以現在觀念看,牽涉的範圍太廣太廣。子貢就說,假使時代的環境到了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情勢,要在這三件事之間少做一件的時候,應該先去掉哪一樣?孔子說,先去了軍事經費,縮減人事預算。子貢說,萬一碰到這時代中,一個國家非常貧窮困苦,把軍事經費撤銷了,還不能維持,對於足食與立信這兩點,又應先去哪一項?孔子說,那寧可犧牲經濟建設,大家窮,乃至沒有飯吃都可以,唯有一個政治大原則中的“信”,必須堅守。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堅定,然後才能產生力量。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離不開說話。說話,是人們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大體上說,會說話的人朋友多些,不會說話的人朋友少些。然而,什麼是會說,什麼是不會說呢?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出口成章,莊諧雜出,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當然算得上好口才。然而,語言學家王力說:“潑婦罵街往往口若懸河,走江湖賣膏藥的人,更能口若懸河,然而我們並不承認他們會說話。”又有人以為“巧編故事猶說真,欺世騙人不露色”便是“會說話。”然而,那些人最後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功夫用盡了,馬腳也露盡了,終於為人所棄。
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的人,能夠掌握說話這門藝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很少見。“一句話把人說跳,一句話把人說笑。”這樣的人我們見得還不夠多嗎?有人以為話既難說,少說為妙,“言多必失”。殊不知你越這樣想越錯誤,因為不善說話的人,哪怕隻說一句兩句,也就讓人討厭了。這猶如不會寫文章的人,才寫四五句,已有三句是廢話了;而文章高手,一部長篇,哪裏有什麼可有可無的句子!因此,通過說話來觀察一個人,是很直接、很準確的。有的人說話毫無顧忌,不善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有什麼說什麼,即使是對別人的缺點,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來。這樣的人,不懂得說話的藝術,沒有什麼處世經驗。有的人,說話曲裏拐彎,七拐八拐也拐不到點子上,一句話就能夠說清的事情,卻總也說不清楚。這樣的人,也是不懂得說話藝術的人,雖然可能麵對別人的缺點不會直接指出,這樣說話給人一看就很假。會說話的人,麵對別人的優點,會適度地給予衷心的讚揚,用真誠的口吻誇讚別人;麵對別人的缺點,會委婉地加以提醒,給別人留有足夠的麵子。這樣的人,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曆,知道麵對什麼樣的人應該說什麼樣的話,也知道不說則已,說就要說到點子上,不說沒用的廢話。麵對同一件事情,如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以取得不同的效果。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說話藝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