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商到某地某公司商談合資辦廠事宜。公司經理在會客室準備了煙茶水果,讓秘書在大門口迎接。客商進公司大門後,迎候在門廳的經理秘書和客商握過手,說:“我們經理在上麵,他叫你去。”客商一聽,當即一愣,十分不悅地說:“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屬,憑什麼叫我去?”於是客商轉身便走,臨走對這位秘書說:“貴公司如有合作誠意,叫你們經理到我住的賓館去談吧。”說完拂袖而去。試想,如果那位秘書改變一下說話方式結果又如何呢?比如不說“叫”,而說“請”。
古人雲:“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古人這麼說,自然有它的道理!隻可惜這門藝術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有些人可能認為,在生意場上、社交場合才需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在家裏麵對家人的時候則可以放鬆警惕,隨意說話了。其實不然,為什麼有的夫妻,共同生活了幾十年仍然恩愛有加,相敬如賓,而有的夫妻剛結婚沒多久就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分道揚鑣呢?這其中除了性格本身的問題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說話的藝術。不會說話的人,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進而激怒對方,導致吵架,而會說話的人,總是能化幹戈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舉個例子。
妻子:“晚上你是否想出去溜達溜達?”
丈夫:“可以。”
妻子:“我是在問你是否真的想去?”
丈夫:“我不是說過行嗎?”
妻子:“如果你真的不情願,那我們就呆在家裏得了!”
丈夫:“你為什麼這樣說話?”
妻子:“我隻不過想聽聽你的意見,你卻偏要和我吵!”
這樣,戰火就燃起來了。妻子本來是想試探一下丈夫的口氣,隻是問得委婉了點。
結果丈夫曲解了妻子的話,而妻子則受到了傷害,再也不提出門的事了。也許,在這個丈夫看來,妻子的話聽上去似乎不存在商量的餘地,要麼去,要麼就不去。事實上,隻要她改變一下問話的方式,結果恐怕就不一樣了。妻子可以這樣問:“親愛的,今天晚上你有什麼安排?”要是丈夫回答說:“我不知道。”“那麼你是樂意呆在家裏,還是想和我一起出去散散步?”如果他選擇了後者,妻子就可以問:“到別人家串串門,或者到外麵去走走,你看怎樣?”隻要她這樣說了,那麼丈夫就會弄清她的真實意圖,也就不至於吵起來了。
“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許多時候,我們雖然無心,卻因為不會說話、說不到點子上而給我們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由此看來,我們真應該好好學學說話這門語言藝術了,因為它不僅會體現出我們的修養與氣質,使我們在應對任何場合時遊刃有餘,更是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家庭是否和睦、人脈是否廣泛、事業是否騰達。
“話要說到點子上”這個看似普通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卻具有非凡意義。具有這種本領的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危情時刻,都能頭腦清醒,才思敏捷,沉著應對,拿出最切合時機和情境的方案來,並要言不繁地表達出來,既實用又精彩,讓人為之擊節讚歎,使自己的形象一下子就樹立了起來。這樣的人,在生活和事業中都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