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教學重在啟發
孔子的這段論述,言簡意賅,生動地描繪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精辟地闡述了教與學的關係,透辟地揭示出學習知識與發展智力的規律,明確地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概念。所以,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啟發式教學之父。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他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人們隻能從他學生的著述中了解他的言行業績。蘇格拉底用談話問答法,教導學生獲得知識。他從來不直接把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通過個別事實的對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他的“產婆術”對後世的啟發式教學影響很大。
我們知道,讀書學習是老師和學生雙向交流的過程,老師固然起指導作用,但學生才是主體,作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老師隻是外因,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內因。學生自己不主動學、主動思考,單憑老師“灌”是學不好的。必須想方設法去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即想辦法刺激他,“刺”出“激憤”的心情;想法設疑、設問,引起學生“懷疑”,進而做深入的思考。隻有這樣才能有最佳的教學效果。
大文豪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詩中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這些觀點與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是隨意說出來的,而是從其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總結概括提煉出來的經驗之談。
有一次,樊遲請教“仁”的道理,孔子簡單地答“愛人”;請教什麼叫“智慧”,孔子又是簡單兩個字“知人”。樊遲聽了之後,不明所以,孔子又向他解釋了—番。看來樊遲這個人反應比較遲鈍,還是不大明白個中道理,可孔子沒有訓斥、諷刺,沒有潑樊遲的冷水。倘若潑一盆冷水,很可能澆滅了求知的欲望;一聲訓斥,也會戕害了活潑的靈魂,這肯定是失敗的教育。可是孔子也沒有照直往下講解,而是在這裏打住,不往下說。這就是“引而不發”,啟發你自己去思考,去舉一反三,實在想不出來,你或者看書,或者向別人再請教。樊遲最後還是向學友請教,終於明白了。“引而不發”,正是孔子倡導的刺激、誘導的教育方法。
注意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即使是過於幼稚或離題甚遠的問題,也不要簡單地頂回去,盡量發現其中的合理部分或積極因素,設法誘導,使其思維走上正確的軌道,而這正是啟發的大好時機。
啟發式教學模式可以影響學生對待學習活動的態度。當學生因啟發而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開始把那種按“現成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工作看成是乏味和枯燥的事情。在課堂上或在做家庭作業時,一旦獨立“發現”題目的某種解法,就會成為學生難以忘懷的時刻。如果某種作業可以應用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方法,學生對這類作業的興趣就會明顯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