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讓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教育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任何人都可以到他的門下接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先驅者,他開創了中國古代教育“有教無類”的先河,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無類”是孔子辦教育的基本方針。在孔子那裏,凡是來學習的人不分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他都接受。孔子“開門設教”,“有教無類”地廣收弟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例,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傳授教育僅限於貴族子弟,教育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的傳統,為中華民族文明發展,智力開發,打開了廣闊的領域,因此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教育製度的革命。
《荀子·法行》中記載:南郭惠子問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孔子這樣著名的學者,其門下的弟子為什麼這麼複雜?言外之意是指為什麼這麼多貧賤和愚昧之人,而且老少參差不齊的人都集聚於孔子門下呢?子貢說:孔子是等待人來就教,凡是自願來就學的不拒絕,凡是自動退學的也不阻止,校門始終敞開著,當然就雜了。他繼而打個比方說,醫術高明的醫生門前,病人自然多;身懷絕技而又擁有正斜揉曲工具的巧木匠的旁邊,那些被一般人看不上眼的木材自然也多。子貢的這個回答,既是對孔子“有教無類”基本方針的形象比喻,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孔子弟子人數之盛,學生中貧賤人家子弟之多。
孔子為人是注重言行一致的,他說“有教無類”,在實際中就堅持這一方針。在他的弟子中,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家裏窮得隻有一竹筐飯,一瓢水,而且住在小巷子裏;仲弓其父為“賤人”,家“無立錐之地”,子路是“下野之人”;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曾參居衛“縕袍無喪,顏色腫噲,手足胼胝”;公冶長曾“在縲絏之中”,即坐過牢;“漆雕開,字子開,受過刑罰……這些弟子都是來自下層的人,而且籍貫也複雜,孔子都收教不棄;而且這些人在學問上都造詣很深,很受孔子器重。
甚至有些品行不夠端正、做過壞事的人,前來拜他為師,孔子也不拒絕。經過孔子的教導,這些人都能改邪歸正,服務於社會。學生顏涿聚曾經是“梁父之大盜”;另一學生“下野之人”子路入學之前,似乎是個歹徒。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寇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經孔子教育培養,顏涿聚後來到衛國和齊國做官,當了齊國大夫;子路後來也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孔子招收學生,不但不講門第,不計貴賤,而且智者、愚者他一視同仁。人有生來癡呆魯鈍的,也有生來聰慧過人的,但這兩種人無一例外需要塑造教育,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知識,提高素養,隻不過在教學中需要因人因材施教而已。
無論是富戶家的子弟,還是出身貧寒家的孩子,隻要願意求學,隻要投到孔子的門下,孔子一視同仁,以誨之不倦的態度教導他們,培育他們,為社會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孔子不單是思想上主張“有教無類”,而且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於教育事業,以實際行動,實踐著他“有教無類”的方針,這對於推動教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
有教無類,讓人人都能公平平等地接受教育,這是自古以來一個多麼美好的願望啊。然而,在我們當今的社會,這個願望似乎一時很難實現。起碼我們現有的教育體製在“教育平等”方麵還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擇校熱、高考移民、民工子弟入學難等一係列問題讓我們不得不深思。
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學校辦學的目的是為社會而進行公民教育。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的地位就尤顯重要。知識經濟就像一個放大器,它能把較小的差距急劇地擴大,更何況人為地製造一些條件和機會的差距呢。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我們的教育應體現出為人的全麵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服務。教育的公平尤顯重要。
真正的教育平等,是要使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選擇的自由。真正的平等教育應該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學校,讓所有的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麵對同一片藍色的天空,擁有一樣多可供選擇的道路,然後讓孩子在相同規則的約定下,依據知識、能力和品德,而不是依據出身、地位,各自決定並競爭要上什麼樣的學校。真正的教育平等,是要使每一個孩子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做出各自的選擇之後,不斷地調整並尋找到最適合於自己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的學校,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至於每一個學生學習終點的所在及其所達到的高度,則完全不必有過於統一的標準,這個低,那個高,這個成明星,那個搞科研,都無可指責——隻要每個人的個性得以展現,就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