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教子不可拔苗助長(1 / 2)

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教子不可拔苗助長

人的智力由於受年齡、性格、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肯定是有差異的,不可能所有的孩子智商都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運用恰當的科學合理的方法,不可過於心急,拔苗助長。

現在有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從剛懂事起就被安排了各種名目繁多的課程,學鋼琴、學舞蹈、學美術、學珠算、學英語……

再大一點的孩子,每天背著沉甸甸的書包放學回家之後,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還要去上各種課外特長班,長此以往,作為孩子,可愛的天性沒有了,變成了一架死氣沉沉的學習機器;可是作為家長,你以為寶寶1歲半會背10首唐詩,長大後語文成績就一定很好?你相信會從1數到100的2歲寶寶長大後就會成為數學家?你堅持讓3歲的寶寶自己閱讀整本《道德經》,認為他真能深諳此中真理?不要以為你這樣做是在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其實,你是在扼殺他將來對學習的興趣,犯了拔苗助長的大忌。自從兩歲的曉曉對隔壁丁丁家的鋼琴表現出一點好感後,爸爸回家就開始忙活開了。先是打電話谘詢鋼琴學校幼兒班的情況,又是在網上了解鋼琴的價格,然後還在家裏拿把硬尺量來量去,看什麼角落正好可以擺一架鋼琴,再後就是買了一架鋼琴回來。因為爸爸義無反顧地認為曉曉對鋼琴有興趣,肯定在這方麵有天賦。其實這麼早地下定論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定規律。作為家長,剛開始不要對孩子的某項興趣表現出太大的熱情,用平淡的語氣和他交流。如果他是真的有興趣,慢慢地你自然會感受到,如果他隻是新造茅坑三日香,那你也省得費心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從嬰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心理年齡特征出發,進行教育,采用的內容和手段“略為提前”一點就好,千萬不要拔苗助長,片麵強調孩子在某些方麵的成就,而忽略了他們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健康。

即使你飽覽群書、未雨綢繆,很多事情也並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順理成章。也許你會認為孩子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孩子應該對父母誠實,孩子應該懂事了……而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應該”式的埋怨:孩子不應該不會,孩子行動不應該這麼慢,孩子不應該這麼做……

為什麼呢?因為“應該”的事多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麵對孩子的“過錯”,許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動武”與“軟禁”。在苦口婆心的勸說變得“蒼白無力”後,往往就會條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訓。但很多時候“動武”隻讓孩子記住了“痛”,而忘記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隻強調“以後還做不做”,卻忘了教給孩子“以後怎樣做才好”。如果日後又犯了錯,孩子還可能因為“痛”而“說謊”,這樣一來非但未解決前麵的問題,還多了個讓父母“深惡痛絕”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