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教子不可拔苗助長(2 / 2)

因此,麵對“過錯”請慎“動武”,憤怒時的打罵,可能最大的好處隻在出了口氣。

“軟禁”則是父母將孩子“監控”起來:孩子做作業父母旁邊陪;孩子要出去,父母左右伴;孩子去學校,父母變“密探”。總之,為了避免孩子“犯錯”,盡可能不讓他單獨行動。結果是孩子沒有主動性,孩子連基本的時間觀念都沒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沒有父母在身邊什麼都一塌糊塗。那麼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過錯”呢?

其實,“過錯”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很大的意義。孩子“犯錯誤”,是因為他們“無知”。“過錯”隻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當的方式。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敗而對父母說謊,隻是因為他不想挨批評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時完成功課,隻是沒有學會時間的合理安排;孩子愛看電視,隻是沒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過錯”,實際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麵去引導他,教給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時氣急痛打一頓或者幹脆取消孩子的“獨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長中,請允許“過錯”發生,請包容“過錯”,先不要發怒、失望與傷心;請放棄完美的構想,而應提出實實在在的建議。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的“過錯”,孩子也不會接受我們“應該”式的教誨。

世紀之交的社會轉型必然帶動升學、就業和生存方式的轉變,跨世紀的一代麵臨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劇烈的生存競爭、頻繁的職業變動、下崗失業的威脅等現實問題,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規律,要求現代家庭首先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獨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將他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家長的最大願望莫過於孩子未來擁有一個健康、成功、自在的幸福人生,而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與機遇,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命運的影響。這種缺乏全麵發展的家庭教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化問題,如離家出走、自殺、焦慮、厭學厭食、孤僻、恐懼,一些從北大、清華名牌學府出來的高材生,由於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會挫折的應變能力,走上社會同樣有不少人連工作都不能勝任。因此在開發少兒智力的同時,如何培養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撓的品性,已成為現代家庭的焦點問題。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師叫到學校聽“批評”,最怕看到孩子不如別人,但這都是育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