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靈魂(1 / 1)

第十二章 教育之道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靈魂

這就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一概而論。因材施教法就是針對孩子的性格、氣質、誌向、興趣、愛好、能力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這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種常用的教育方法。孔子以後,這條教育原則被我國曆代的教育家繼承,並不斷地發展完善,時至今日,還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廣泛采用,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孔子實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觀的曆史條件。一方麵,春秋末期諸侯因爭相招聘賢士為己所用,不拘一格選用各種人才,這就為孔子實行因材施教培養各類人才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麵,孔子為適應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因此他的學生成分複雜,學習目的各有千秋。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從各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人的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進行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運用這一方法,首要的一點是認準、把握“材”字。所謂“材”,就是說看他是一塊什麼樣的材料。這塊材料是適合於做領導,還是適合於做學問;適合搞文學藝術,還是適合於搞科學研究;適合於經商,還是適合於帶兵打仗等等。這塊“材”通過性格、氣質、誌向、興趣、能力等方麵來體現。“材”可以用兩個方法去識別:一是觀察法。通過言談舉止觀察孩子在性格、氣質、誌趣、能力方麵有哪些特點。二是運用談話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誌趣、理想和抱負。第二步:在認準是什麼“材”的基礎上施行具體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在古代曆史上屢見不鮮,留下許多佳話。

曾國藩善於根據兒子的氣質本性,揚長避短,因材施教。如針對紀澤記性差、悟性佳的特點,教他讀書不強求背誦,隻要求讀懂。在為人方麵,曾國藩根據紀澤、紀鴻的不同特點說:“澤兒天質聰穎,但嫌過於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功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些功夫。”他還教誡紀澤要力戒語言太快、舉止過輕的缺點。這些教誨為紀澤日後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準備了某些條件。

“因材施教”走過了它漫長而輝煌的曆程,“因材施教”的現代化,就是根據現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和資質,施以相應的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各類有用之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於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使不同層次的人都得到發展。有些父母會問:“我孩子讀書前也挺聰明的,可讀書以後就漸漸地沒有了靈性。”還有些會問:“我孩子小學時成績也挺不錯的,可進入中學尤其是進入高中以後成績就不行了。”這些是怎麼回事呢?專家的回答是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發揮孩子的個性優勢,進行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是針對當前學校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劃一化、標準化的傳統教育傾向而提出的以適應兒童個性發展的需要,促進兒童個性發展的教育模式,其內涵是按每個孩子不同的興趣、能力、素質和性格特點,因人製宜,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的個性心理品質和意識傾向在原有的基礎上和可能的發展水平上,獲得長足的進步,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勞動習慣和身心素質等方麵得到生動活潑地發展,並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長。

蘇聯蘇霍姆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但傳統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單一、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麵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製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從而導致優等生吃不飽,而差生卻消化不了,天才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學生猶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這顯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這種教學容易扼殺孩子的創新能力,導致學生因為別扭、困難而厭學,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喪失原有的靈性。

蘇聯讚科夫說:“要求一律,就會壓製個性,從而也就壓製了學生的精神力量。”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師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長條件是不同的,就像柳樹需要生長在水旁,鬆樹卻可以生長在岩石中一樣。每個孩子因為成長環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水平也參差不齊。那麼,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育就成為必要。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每個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解他們的個性,然後根據他們的個性決定教育的方法。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孩子獨特的學習優勢,因材施教,這才是教育的靈魂所在。